深度关注丨"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2025-02-26 16:11:07 作者:薛鹏 李灵娜 编辑:李洁琬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点击:
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薛鹏 李灵娜
图为近日,浙江凯乐士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装配设备。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图为近日,工人在重庆华世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作业。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日前,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二审稿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办公室表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加强民营经济法治保障,作为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如何理解“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记者采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丽岩,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系主任叶建亮。
伴随改革开放伟大历程蓬勃发展,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
记者:民营企业是伴随改革开放伟大历程蓬勃发展起来的。当前,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郭丽岩: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以来,民营企业数量增长超4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从2012年的2.8万家增长至如今的42万多家,占比由62.4%提升至92%以上。数据显示,2024年底,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600万户,民营经营主体数量超过1.8亿户,占比为96.4%。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民营经济不断推进转型升级,很多民营企业成长为“链主”,他们守土有责、守链有责。科技创新型尤其是民营链主企业,在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勇担重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把自身发展壮大与科技自立自强,以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融为一体。民营企业涵盖了80%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92%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贡献了全社会65%左右的发明专利、70%的技术创新成果。
叶建亮: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常用“56789”概括民营经济的特征,即民营经济贡献了超过50%的税收,超过60%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0%的技术创新成果,超过80%的城镇就业和超过90%的企业数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中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在当前国际背景下,世界期待中国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此次座谈会强调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不能变,也不会变”,凸显中国经济政策之“稳”,显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潜力,也必将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活力迸发,增加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制度显著优势、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丰富的人才资源、超大规模市场……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记者:新时代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郭丽岩:新时代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更大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鲜明提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等重大论断,深化了我们党对发展民营经济的规律性认识。
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的二十大提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部署一系列改革举措。
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人才资源总量达2.2亿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人;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配套完善,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生产制造体系;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这些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广阔发展空间。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从2023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到即将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等,都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坚强的保障。
叶建亮:新时代,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持续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舞台。
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显现,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内驱力。尤其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撑广大民营企业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开拓新发展路径,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科技强国建设不断深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基础不断夯实,为广大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广大民营企业乘着创新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东风,获得了极大的人才和技术赋能,更加积极投入企业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竞争力不断攀升,市场空间不断拓展。
新时代以来,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和高水平开放的持续推进,不断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民营企业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积极走出去,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同时,通过优化创新环境和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民营企业能够更高效地配置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
此外,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为民营企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有助于广大民营企业逐步摆脱过去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着更绿色环保的企业转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记者:企业是经营主体,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是第一位的。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对广大民营企业提出哪些要求?
叶建亮: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初,“杭州六小龙”引发广泛关注,给其他民营企业带来了启示。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当前,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民营企业要顺应这一趋势,在高质量发展中找准定位,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强自主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打头阵,坚持自主创新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保持战略定力,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塑造核心竞争力。利用民营企业的机制体制优势,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不断推动企业创新目标和价值的实现。
统筹抓好政策措施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记者: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郭丽岩:要积极打造政策、交流、合作、监测、评估、宣传六大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与民营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建议,主动回应民营企业关切和诉求,切实协调解决好涉企难题,通过排忧解难引导企业行动自觉,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向“新”而行、向“绿”转型、向“高”攀登,进一步强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妨碍企业公平竞争的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彻底清理准入和准营环节的隐性壁垒,强化监督诚信履约机制和解决账款拖欠问题,为民营企业聚焦主业、勇闯创新“无人区”解除后顾之忧。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降低民营企业运行综合成本。
要确保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各项政策举措形成高效“组合拳”,各地区各部门要不折不扣、求真务实抓落实,关键是为广大民营企业创造有稳定回报的市场机遇,着力提振企业家和投资者信心,持续增强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通过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中国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同时要求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包括完善产权保护、信息披露、市场准入、破产退出、信用监管等方面制度。进一步突出法治的保障作用,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要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
在政策举措上,在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中对涉民营经济的政策要开展专项评估。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特别是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推动落实解决账款拖欠问题。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有效维护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要持续深化改革,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叶建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工作机制”,从体制机制建设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既要关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靠前服务,主动排忧解难,又要坚守廉洁底线。要主动作为,努力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资源对接和问题解决等服务;要划清政商交往边界,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要“一张蓝图绘到底”,避免“新官不理旧账”等现象,坚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战略定力,为企业坚持长期发展目标提振信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大人才和资金吸引力度,不断激发企业家的创业创新热情,持续推动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