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要既清“蓝藻”又除“淤泥”
2025-04-21 16:42:17 作者:马直辰 编辑:吴倩柔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社 点击:
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深刻指出,腐败存量尚未清除,增量还在持续发生,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既揭示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更体现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的必然性。深刻把握“两个仍然”的重大判断,必须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政治清醒,以历史眼光深刻把握反腐败斗争基本规律,以战略定力廓清思想迷雾,在深化标本兼治中打好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
治理腐败就像净化水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要求,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不仅要清除水中的“蓝藻”,更要铲除滋生“蓝藻”的“淤泥”。腐败如同“蓝藻”,不加清理就会迅速泛滥,严重侵蚀党的肌体健康;“淤泥”恰如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只捞“蓝藻”,不除“淤泥”,就会持续为“蓝藻”增殖提供养分,而“蓝藻”泛滥又反过来加重“淤泥”的污染。然而,大量“淤泥”挖出来,难免“泥沙俱下”,一时水质肯定不会好,那些消极悲观和“越反越腐”等错误认识,本质上是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正确把握“清存量”和“遏增量”的辩证关系。要充分认识查办案件高位运行是反腐败能力提升的必然结果,是清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的必经阶段。面对“两个仍然”,决心务须坚定,必须坚决澄清各种错误认识,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蓝藻”“淤泥”同清同除。
也要清醒认识到,彻底清除“蓝藻”“淤泥”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反腐败斗争必须坚定不移,任何犹豫动摇、松懈手软或半途而废,都将犯颠覆性错误。现实一再表明,腐败和权力往往相伴而生,只要拥有权力就有被腐蚀的风险,同腐败作斗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能指望几场战役就彻底解决所有问题;只要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仍然存在,反腐败就永远在路上。赢得主动更要坚定信心,持续加大反腐败力度,保持战略定力和高压态势,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清“蓝藻”,必须坚决清存量、遏增量,以雷霆手段正风肃纪反腐,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除“淤泥”,摧毁腐败滋长的生态体系,让“蓝藻”失去繁殖的“温床”,方能从源头上防止“腐土复萌”。
“蓝藻”浮于表面,折射风腐之弊;“淤泥”沉积深层,揭示根源之患。若只见贪污腐败之“标”、不察权力失控之“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然陷入“前腐后继”“查不胜查”的治理困境。必须深刻把握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方针方略,共同发力、综合施治,实现“蓝藻”净、“淤泥”清。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坚持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将作风整饬、案件查办和以案促改促治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阻断风腐演变链条,提升正风反腐治理综合效能。深化改革铲除腐败滋生蔓延“温床”,紧盯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类案分析,督促推动相关单位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管好用好定政策、作决策、审批监管等关键权力,以刚性约束压缩“蓝藻”生长的机会和空间。强化思想教育消除腐败动机,常态化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积极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形成遵规守纪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始终牢牢守住拒腐防变的防线。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对反腐败斗争形势要异常清醒、态度要异常坚决,始终保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既以零容忍态度清“蓝藻”剜腐肉,坚决消除反腐败盲区、死角,更用制度创新除“淤泥”固根本,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再加力、再冲锋,必能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巍巍巨轮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