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高度
2024-01-04 16:18:00 作者:陈志刚 编辑:蒋健 来源: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杂志 点击: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深刻把握这些规律性认识,对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加强文化领导权,否则,“没有思想上的统一,组织上的统一是没有意义的”。
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建设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政治保证。
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与此同时,“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因而更要“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指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讲党性:“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党性、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是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领导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把我们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确立以什么思想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决定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关系到政党的性质、国家的方向,关系到民族的命脉、人心的凝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为指导。
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这一根本制度,既是确保党的本质属性、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保我国文化建设正确方向、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的重要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要落实在日常行动上、生活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人民”不仅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底色,也是这一重要思想强烈使命担当的根基所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人民性”,“必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充分表明了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
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同时,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坚定站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深深植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并“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具有本质区别,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不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也不是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成果和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两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也为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两个结合”贯通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既强调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也强调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切实巩固了文化的主体性,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坚持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化自信进行的多方面论述,进一步明晰了文化在党和国家建设事业中、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坚持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和实践要求,是中华文明赓续发展、创新创造的根本遵循,还是对文化建设中“古今中西之争”的有力破解。
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五方面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何以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的精神密码,从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极大提升了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自信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把我们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文化自信是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实依据。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之中。在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的基础上,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这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就在于它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中华文明并不是封闭的文化生命体,它既是中华民族内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互相交流融合的产物,也是同其他外来文明不断交流互鉴形成的产物。我们要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既不是单纯的“中体”,也不是单纯的“西体”,而是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所以它对“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具有重要意义。
守正创新是中华文明的鲜明品格,体现了中华文明既强化主体性、保持自我,又不断回应时代挑战、引领时代潮流的辩证统一、内在要求。守正创新,铸就了中华文明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坚持守正创新,既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脉,又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反对文化复古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既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又反对照搬外国理论和制度。所以,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综合创新,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举旗定向,提出了“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的重要论断,制定了一系列加强网络管理的新举措。
面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新形势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新媒体发展既使我们面对严峻挑战,也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机遇。一方面,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明。
综上所述,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进的新形势新挑战,深刻总结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的领导力量、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根本立场、重大原则等问题,提出了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高度,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成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