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116 | 张伯行:为官清廉 恪尽职守
2024-08-26 10:26:14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清廉神农微信公众号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张伯行,清顺治九年生人,字孝先,号敬庵,一号恕斋。他家是地主。他爷是个乡贤,他爹也是。他爹打小就跟他说,“你将来要是当官,当以廉洁报效朝廷。若受人一钱,不惟不忠,且是不孝。”他牢牢记下了。这个人会读书,13岁就读通了四书五经。30岁中了举人。34岁殿试三甲八十名,赐进士出身。41岁补授内阁中书。内阁中书是从七品,掌管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事。张伯行当了没多久就改了中书科中书。然后,就回老家丁忧去了——他爹没了。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黄河大水,仅距故道不到3里的仪封北堤被冲垮,情势紧急。正在家中赋闲的张伯行二话没
因他的尽心勤敏、诚实有守,又被推荐到山东济宁道治理水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张伯行到任,眼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马上从自家运来钱、米,并让人缝制棉衣,拯救灾民于饥寒之中。之后,康熙下旨分道赈济,张伯行被派往汶上、阳谷二县。一到地方,马上拿出仓谷2万余石,令灾民得活。山东市政使因此责备他“专擅”,准备上奏弹劾。张伯行说:“灾情重大,如不急加赈济,灾民性命不保,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假如因擅动粮谷而问罪官员,恐怕以后官员们都以此为戒,只求自保,不顾百姓性命,流弊更为巨大。”布政使一听言之有理,就不弹劾了。
福建地方有个特点,人多地少。粮食不够吃,每年从外地进。这事官府懒得管,奸商们管,他们囤积居奇,贱买贵卖,牟取暴利。老百姓叫苦不迭。张伯行查了,当即拍板,政府出钱,从江西买粮,平价卖。此外,他还赈济灾荒,设置社仓,储备荒年;以身作则,捐献衣物钱财,在他任职期间,百姓没有一个因灾荒和饥饿而背井离乡的。
雍正元年(1723年),张伯行升礼部尚书,两年后病逝,谥号“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尽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