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113|李芾:不畏权贵得罪奸相被罢官
2024-08-05 11:18:10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清风衡阳微信公众号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李芾,字叔章,南宋抗元名臣,衡州人(今湖南衡阳人),历任南安司户(主掌地方上户口、钱粮、财物的官员)、祁阳知县、德清知县、临安府尹(始于汉代之京兆尹,一般为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湖南提刑(宋代特有的一种官员,行使司法、监察职能)、湖南安抚使(宋代重要地方往往带安抚使,兼综较大地区之军民两政,有“帅司”之称)兼湘潭知县、潭州知府兼湖南安抚使。李芾秉性刚直,忠心报国。德祐元年(1275)元军大举南侵时,李芾临危受命,冒死赴任,率领潭州(今湖南长沙)军民奋起进行了一场英勇的保卫战,坚守城池4个月之久,重创元军。他死守潭州的壮举,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页。

李芾祖籍广平,后来迁移到汴京,其高祖李升进士及第,为官清廉。靖康年间,金兵攻破汴京,用兵刃逼迫他的父亲,李升上前保护父亲,俱死。李芾曾祖李椿迁居到衡州,于是籍贯改为衡州。李芾自幼聪慧,胸怀大志,他将书斋取名为无暴弃斋。魏了翁一见之下,对他十分器重,称他有乃祖之风,将他的书斋改名为肯斋。起初,李芾以荫任补授南安司户,后来被任命为祁阳县尉,他在任内官声甚佳。随后摄理祁阳知县,因为政绩突出,擢升为湖南安抚司幙官。当时永州盗贼横行,朝廷下令招安,拖延一年之久,迟迟未能成功。李芾与参议官邓垌率领一千三百人攻破盗贼老巢,擒获贼魁蒋时选父子,余党也很快荡平。后来;李芾摄理湘潭县,因豪强大族较多,前任县令束手无策,不敢过问,李芾依据户籍确定交纳赋税的等级,不避权势,赋税得以平均。

李芾代理湘潭知县时,北方国土已大片沦陷于元军,战事紧迫,征收的赋税大增。湘潭县有许多大族巨户不愿交赋税,前任知县束手无策、不敢冒犯,只好将赋税摊派到普通百姓身上。“李芾到任后办事公正,不避权贵,要求一律按核查的户籍交赋税,极大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1273年,蒙古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攻下襄阳、樊城,南 宋门户大开。1274年九月,元军主力自襄阳南侵,鄂州投降。元 军主力东下,直奔临安,一路全歼南宋精锐部队,纵横披靡,在 元军“屠城令”的威慑下,沿途宋军纷纷投降。

面对异族的侵略,哪一个热血男儿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土遭受蹂躏呢? 恰在此时,李芾被重新起用为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他的许多好友都劝他不要上任,李芾不顾朋友的劝阻,毅然接受了任命。临出发前,李芾的爱女不幸病死,他悲恸欲绝,但想到自己身负重任,于是忍泪而行,在难民潮中一路逆行到了潭州。

贾似道兵溃芜湖后,李芾知潭州,兼荆溯南路安抚使。时北路州郡皆陷,潭州形势严重,有人劝李芾不必赴任,芾悲伤地说:“吾世受国恩,虽废弃中,犹思所以报者。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

任浙江德清知县时,正值浙西饥荒,他设置“保伍”(古代基层户籍编制)组织居民赈灾救济,救活的百姓数以万计。德清县有方士煽动百姓作乱,聚众数万,朝廷派遣李芾讨伐,因李芾一心为民的声名远播,盗贼听闻,立即溃散。咸淳元年(1265),李芾被重用为临安府尹。临安是南宋的政治中枢,李芾不敢懈怠,勤于政事。他精力过人,尽忠职守,常常是早上办理公务直到晚上,仍无倦怠之色;晚上往往工作到三更天才去休息,却在五更天又起来处理公务了。当时临安府尹头上直接顶着皇上和京城中的各种权贵,因此很容易得罪朝中大臣。正值奸臣贾似道当权,之前的府尹都是事无巨细先禀告宰相贾似道才能实行,唯独李芾没有这么做。当时福王府有逼迫他人致死的,贾似道极力为之营救,李芾坚持法办,写信往复辩论,终于把凶手绳之以法。一次,李芾外出巡视火器具的制作情况,发现有老百姓不按规定制作火具,李芾询问原因,回答说:“是贾似道的家人。”李芾立即按律对这人施以杖刑。贾似道知道后大怒,指使台谏大臣诬陷李芾犯有贪赃罪,罢免了他的官职。宋史评价他“为人刚介,不畏强御,临事精敏,奸猾不能欺”。李芾虽手握实权,却居官清廉,克己奉公,直到他被陷害免职,家中也没有多余的钱财。《宋史》记载其:“平生居官廉,及摈斥,家无余资。”

李芾自尽殉国的消息传出后,全城官兵和居民,纷纷效仿,以身殉国。他所领导的潭州之战,在孤立无援、守兵又少的情况下,依靠将士用命、军民一心,坚守城池3个月。李芾死后,被追谥为忠节公。元军最终得到的,几乎是一座空城。满眼所见,尽是烧焦的房屋和沉默的尸首。这样的场景,即使是侵略者也不由得为之心惊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