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112|吕温:为民尽瘁 声留衡州
2024-07-29 10:56:50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清风衡阳微信公众号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吕温(771—811),字和叔,又字化光,唐代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吕衡州。他以衡州为名,衡州以他为荣。

吕温德宗贞元十四年进士,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吕温作为晚唐诗坛上的一个著名诗人,一直受后世推崇。他的诗词意浅直,平白自然,多悯民怜友之作,纪游记事,抒发情感,被收入数种唐名家诗选。

吕温刚到衡州赴任,就到乡间考察民情,尤其着重考察税收政策在衡州的施行情况。30多年前,即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开始实行“两税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贪得无厌的官吏又在两税之外巧立名目敲诈勒索、横征暴敛,百姓的负担甚至达到定额的两到三倍,生活困苦。在考察民情时,吕温发现“两税法”实际上已经被破坏殆尽,在衡州渐成虐民之法,前任州官与下面的胥吏层层盘剥,导致许多百姓为求活命,只好逃亡外地,或成为隐户,如此一来,朝廷收税更难。吕温在了解实情之后,认为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从征税制度上有所调整,进而招揽流离在外的百姓返乡,才能实现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税收充足的良性循环。

吕温一回到州衙,便起草公文上书朝廷,极言税收制度在地方实施中的现状和弊端,衡州的问题已严重到“民无隔夜之粟,耕无种粮”的地步,请求朝廷明颁诏旨,予以改革纠正。同时,他立刻派人刻印布告,宣布对衡州进行税收整顿,在坚守国家“两税法”前提下,取消两税定额之外的一切非法项目,严禁盘剥、克扣百姓,声明有敢在两税外加增一文钱者,严惩不贷。同时在布告中,又推出几项优待政策,鼓励在外流亡者返乡务农,恢复生产。官府的布告广为张贴,妇孺皆知。流亡于外者,纷纷回乡,勤劳农事。吕温还奏请朝廷,开常平仓,散发粮食赈济贫苦者和回乡农民,同时由官府低息借贷粮种、耕牛、农具给百姓,助力农业生产。他还积极动员百姓利用农闲时间广修塘坝水渠,蓄水抗旱。

元宵节前,吕温亲自带着数千斤赈粮去看望穷苦百姓,百姓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感念:“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吕公也!”吕温看着百姓的困苦境况,也感慨叹息道:“百姓如水,官府如舟。无水则舟不行,百姓安居乐业,衣食丰足,为官者才能心安。”众百姓道:“吕公待我等厚恩,世代不忘!”

当年,衡州大熟,粮食和丝、茶等均获丰收。百姓感念吕温亲民爱民之德,不愿辜负吕温的德政,都按之前布告所定两税,主动缴纳,不偷不欠。夏、秋两次征税,官府所获大大超过往年。十月,衡州秋涝,大雨连绵,蒸水横溢,不利行舟。柘里大町苏家村(今属衡阳市蒸湘区)苏升等五位百姓,为了不耽误缴纳税赋的期限,冒险涉水,船载秋粮去官府交税,船行至蒸水柘里渡附近时,水急浪高,不幸翻船溺死。吕温闻之,非常内疚,痛惜不已。他认为百姓冒险交税而溺死,是自己这个刺史的罪责。他写下了《衡州祭柘里渡溺死百姓》一文以自责,在文中他写道:“州令未明,津渡不谨,致此沦逝,咎由使君。兴言流涕,痛念何及!”他派出下属代表自己到柘里渡设酒致祭,还拿出自己的俸钱抚恤死者家属,同时代其缴纳赋税。

吕温素多疾病,加上宏图未展、大志难伸,又屡受打压、迭遭不幸,导致意气渐消,身体状况日渐不佳,到衡州后又忧心百姓,忙于政事,患上了重病。元和六年(811)八月病逝于衡州刺史任上,终年仅40岁。吕温曾任职的道州和现任的衡州两地百姓都万分悲痛,有些百姓悲伤痛哭长达月余。衡州百姓出于对他的敬仰与爱戴,认真地为其修筑了坟墓,常常有人祭拜追悼。吕温也以“吕衡州”之名与他尽瘁身死的衡阳永远联结在一起,成为衡阳清官廉吏的代表和榜样。

吕温英年早逝的消息传开后,清康熙《衡州府志》载,吕温殁后,“廪不余食,藏无积帛”,“僮无凶服,葬非旧陌”,“民哀之逾月”,有的悲伤痛哭长达月余。衡州百姓为其修筑了坟墓,人们自发祭拜。

当世名流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窦巩等纷纷写诗痛悼,如柳宗元在《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中有:“衡岳新摧天柱峰,士林憔悴泣相逢”惊人之句。

吕温的卓越政绩和道德文章成为衡阳历史天空的一抹亮色,“吕衡州”之名,与衡岳万古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