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110 | 刘玺:俭约素朴 秉德无私
2024-07-15 10:06:38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清风鸡西微信公众号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刘玺 ,字廷守,南京(今江苏省南京市)人。曾任漕运总兵,总揽漕运事务。

刘玺少年时学习刻苦,饱读经书,期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可事与愿违,屡举不第。后蒙荫承袭父职,被选为龙江右卫军政。不久,升任拨船厂总管,因为他清廉、谨慎、勤勉,所以颇受大家敬重。

之后,刘玺被推荐升任南京旗手等卫的把总,负责运粮。这期间,明武宗的义子、提督东厂兼管锦衣卫江彬,恃宠擅权,向刘玺索要好处,但刘玺不买他的账,断然拒绝。

后来,刘玺出任浙江温州、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的守备官。到任后,他立即访查民间疾苦,着手改革长期存在的弊政,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

当时,江西漕运管理混乱,需要得力的人去治理,所以仅过了两个月,刘玺就被任命为都指挥佥事、江西都司。他离开浙江后,百姓专门为他建了一座纪念亭。

在江西都司任上,刘玺恪尽职守,政绩突出,被推荐掌江西都指挥使司。任内,他明断疑案,平反冤狱,清除积习弊政,杜绝违法作乱,革除不必要的惩罚,消除误解和纠纷,充实官府国库。正是由于刘玺的清廉与才干,朝廷官员们都很推崇他,朝廷便下诏任命他为都督佥事、挂总兵官印、提督漕运,总揽漕运事务。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底,漕运总兵一职空缺。漕运堪称“天下利薮”,总免不了各级官吏兵丁的贪墨、揩油,漕粮运到京师总有各种损失。漕运总兵专督漕粮运输,谁能担当此大任呢,这让朝廷很伤脑筋。

此时,一位御史上奏推荐了刘玺,嘉靖帝见后大喜:“这不是人们常提到的那个‘穷鬼’吗?”当即准奏,不久,刘玺即正式升任漕运总兵。

刘玺出身于一个军官世家。明武宗时,他曾任南京旗手等卫的把总。明朝在军事上采用卫所制,卫下设所,分镇全国,《明史·职官志》中有“旗手等卫”词条,包括旗手卫、府军前卫、金吾、羽林等十九卫,腾骧等四卫,把总的品级不高。当时,正是提督东厂兼锦衣卫的江彬得势之时,他向刘玺索要好处,刘玺不买他的账,断然拒绝其要求。

后来,刘玺又被调至江西负责运粮事务,他平素穿着朴素得像个穷书生,根本看不出身居要职,尤其是外人认为油水颇丰的运粮官。他的妻子也很简朴,“布衣不完”,竟连一件像样的好衣服也没有。因此,当时有“僚友比之学官,家人谓之穷鬼”的说法。“穷鬼”这个绰号在官场不胫而走,甚至传到了嘉靖帝耳中。

漕运是明代国家命脉所在,以武职重臣统领官兵负责运送漕粮,所辖军队达十二总镇,每年运粮四百万石。职、权、利之重,如同泰山一样。作为天下最丰肥的利益所在,当时很多人都把目光盯在漕运上,占用漕运输送财物,漕运官员不敢不从,这已形成了积弊。

刘玺上任后,翊国公郭勋率属下大肆收罗南方的奇珍异宝,然后强迫漕运官给他们派船,将珍玩运入京城。刘玺得知后坚决抵制,他知道郭勋位高权重,不好对付,便事先在船中准备好一口棺材,待郭勋派的人来到船上时,刘玺右手持刀、左手指着来人说:“即使我今天死在这里,也决不能为接运你们的私货坏了朝廷立下的规矩。想要船的就过来吧。”来人见刘玺愤怒的神情,吓得心惊胆战,一句话不敢回答就逃走了。

自此以后,再无人敢来要求用漕船运送私货。刘玺励精图治,“增余丁月粮以均劳逸,定考课以裨军政,明漕规以一众心,疏浚江南河道以济粮运,拆兑山县粮米以免稽迟”。种种努力,使得漕运局面一新,朝廷予以表彰。

刘玺为人刚正严厉,督漕十年间,无人敢向他私下请托不法之事,下属大着胆子深夜送钱给他,被他严厉拒绝;他居官清贫,但是过年时却一定要用节省的俸银接济亲朋。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刘玺离任后,淮安军民痛哭流涕前来送别,只见他行装萧然,包裹里只有几卷书而已。

“穷官”刘玺向我们展示了他俭约素朴、秉德无私的形象。

几年后,刘玺退休返乡。后来,因其他人管不好漕运事务,朝廷又下诏让他复任,但此时刘玺已经去世了。

刘玺居官清慎自恃,没有什么积蓄,他穿着朴素,生活清苦,每天都是青菜饭、青菜汤,所以他在官场中有“青菜刘”“刘穷”的称号。朋友们开玩笑地说他像个教书的穷学官,家里人都戏称他“穷鬼”,甚至连皇帝都知道这个称呼。

刘玺内心恬淡平素。按照明朝漕运惯例,担任三年都漕总兵,就应该晋级并赏赐玉带。当时大司马张瓒、毛伯温先后为他争取,都被刘玺竭力推辞。他的清廉、正直、干练、谦和、恬淡、忠孝、德行,以及特有的军人气质,征服了同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