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108 | 王锡衮:相国王公真人杰 千秋正气英且烈
2024-07-01 10:15:03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清风云南微信公众号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翠柏高风昭后世;苍松劲节励来人。”云南大学东陆校区风节亭上的这副楹联,正气凛然。此亭以“风节”命名,是为了彰显一位廉洁奉公、为国为民的儒臣——明末大学士王锡衮。
王锡衮(1598~1647年),字龙藻,号昆华、仲山、念昔,别号素斋,云南省禄丰县(今禄丰市)人。明代天启进士,曾任礼部、吏部、兵部侍郎和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等职,辅政三朝而风骨弥坚。王锡衮是清代列出的滇南五名宦之一。曾有人对王锡衮这样评价:“相国王公真人杰;千秋正气英且烈。”
王锡衮在朝任职时,公正廉洁,敢批“逆鳞”,挺身上疏。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攻破遵化,越过蓟州等地,并用反间计让崇祯皇帝把兵部尚书袁崇焕投入监狱。王锡衮极为痛心,挺身上疏为袁崇焕辩冤,惹怒崇祯,险些获罪流放。然而,在边事危急等关键时刻,朝廷急需人才,他依然屡屡提出有违帝王心意的意见,为国举贤,先后上疏请求召回陈子壮、顾锡畴、倪元璐、文安之等良臣为朝廷所用。
王锡衮刚正不阿,憎恨奸邪,敢于和奸佞小人作斗争。面对东厂的恶行及宦官头目,王锡衮不畏强权,直言疏请撤销当时权势正盛的东厂,引来东厂极度不满。王锡衮还上疏斥逐进京入觐、妖言惑众的“天师”张应京。虽然知道崇祯皇帝未必会采纳自己的意见,王锡衮从未停止上疏直谏,充分体现了他坚守正义、不畏强权的风骨。
王锡衮家道殷实,家学渊源深厚。家族内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培养了一批仁人志士,在朝为官的族人清正廉洁,在乡为绅的族人体恤民情,得到百姓拥戴。其父王劝士是当地颇有名望的乡绅,在乡多有善举。王锡衮自幼随父攻读,勤奋好学,乐善好施。在乡里,他经常周济穷苦百姓,为没有住房的贫民建盖义宅,资助穷苦之人婚丧嫁娶,还主动帮助掩埋暴露荒野的骸骨。王锡衮还兴办教育,在乡里建盖书院,让孩子们有学可上。王锡衮在朝为官,则心系民间疾苦,进谏请求朝廷减少赋税征派,同时严查严惩侵吞粮饷的官吏,减轻农民负担,使百姓安居乐业。
禄丰是盐兴县(今黑井镇)五井运盐到省城昆明的必经之地,王锡衮看到每逢雨季,盐运就被禄丰东河所阻,便出资在东河上倡建了一座石拱桥“飞虹桥”,既畅通盐运,又方便城乡往来。后来,此桥被洪水冲毁,其子王咨翼继承父志续修完工,取名“丰裕桥”。此桥历经300多年几次翻修后至今仍使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明王朝终结。王锡衮虽深知大势已去,但仍然变卖全部家产,招募义勇,准备到福建保卫南明小朝廷。正值土酋沙定洲暴乱,沙定洲将王锡衮及家人围困在省城贡院,王锡衮终日在贡院风节亭枯坐,以度艰苦岁月,遂作《风节亭恭记》并赋诗三首,以明其志。因王锡衮坚持“誓不与贼俱生”,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被杀害。两年后,南明永历王朝对王锡衮进行优抚,赠其谥号“忠节”,后又加谥“文毅”,史称“王文毅公”。而他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后世子孙,儿子王咨翼在朝为官也一直谨记父亲的谆谆教诲,修身立德、勤政爱民。
王锡衮为官孝敬父母,在母亲逝世时,不远万里京城辞官回家守孝。“十六年忧归。”“锡衮疏谏,帝嘉其寓爱于规,进秩一等。寻解部务,直讲筵。”王锡衮为官正直,皇帝都称赞其不拉山头搞小团体,准以其可直接面呈皇君奏本的权利。
王锡衮一生刚正不阿、为国为民,事迹广为传颂,垂范后世。辛亥革命后,当时名人蔡锷、李根源、赵藩等,为王锡衮立祠堂,题写匾联,立碑作记,备极颂扬。王锡衮归葬禄丰市城东的公鸡山,墓联“风节同山河并壮;文名与日月争光”,正是对王锡衮一生功业及其精神力量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