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106 | 李元阳:践行清正刚直为官准则
2024-06-17 10:09:10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廉洁云南微信公众号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檐涌滴不绝,寒意入衾绸。哀彼茅屋人,相向双涕流。玉桂悲粒薪,宁思身上袭?门无丁壮儿,逐役何时休!”李元阳以一首《苦雨叹》,道尽人民之苦。忧百姓之忧,乐百姓之乐,自古文人之所求,范文正公之所向。李元阳以诗明志,足以见其为官之道与为人之品。
李元阳(1497—1580年),字仁甫,号中溪,别号逸民,明代大理府太和县人,自幼沉默寡言,但聪明过人,勤读诗书,尤其对文学历史类书籍涉及更多。明嘉靖元年(1522年)考取壬午科云贵乡试第二名,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殿试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他在探究理学方面造诣极深,被后世人称为滇中“理学巨儒”。作为本土著名学者,李元阳以其学识和威望,竭力倡导并亲自编撰方志,主要编撰万历《云南通志》、嘉靖《大理府志》,为云南历史的记载和发掘贡献了重要力量。
李元阳为官十多年间,任过县令、府守等亲理民政的地方官,有浓厚的“经世”思想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他在担任江苏江阴知县期间,兴修水利,去除积弊,体贴民苦,并以廉洁著称,当地百姓曾为之立碑建祠,载其种种善举。在荆州府任上时,因为荆襄百里之间没有水井,他带头捐俸为百姓打了几十眼井,并让辖区内各县在规定时间内修复河堤池塘,使沿江州县不受水灾,当地人民将这些水利设施以“李公井”“李公堤”命名,以感激纪念他的仁政。
李元阳的刚直可谓明代标杆,其弟子张居正以李元阳为榜样,用一生践行了清正刚直的为官准则。李元阳任户部主事后不久,改任监察御史,负责弹劾官吏、整肃政纪。他曾直言嘉靖皇帝:“陛下之始即位,以爵禄得君子,近年来以爵禄畜小人。”被同僚称为“真御史”。直言不讳让他在官场上屡屡碰壁,但是并没有改变他的坚持与信念。
李元阳交游甚广,曾与阳明学派的分支,如浙中学派、江右学派、泰州学派、南中学派的学者王畿、罗洪先、罗汝芳、唐顺之等交流切磋,并对儒学经典进行悉心研究,吸收了先贤哲人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他提出性、心、意、情四种命题,并将“性”放在首要位置,认为无论圣人、凡人都有本性,但圣人能“复性”,凡人则因外物产生了心、意、情,容易迷失本性。李元阳对事物的中与和、知与识,以及儒学、道统的传承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譬如,他认为“中”是世界的本原,“中率无喜无怒,故为天地万物之大本”,是“道之体也”。“中”是人人具有的“良知”,而且“性”就是“天命”“良知”,是先天就有的。因而,他在政治上主张要以“爱民为主”,治理国家要“节用爱人,己任其劳,处民以佚”。要“以治家之心治其国,以爱身之道爱其民”,如此天下就“无难处之事,亦无难化之人”。
李元阳隐退回大理后,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心从事写作活动。他写了不少诗文,收在《中谿家传汇稿》中,后由近人李根源先生刊印于世,改名为《李中谿全集》,编入云南丛书。李元阳主张诗文应该反映现实,用以治世。他自己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内容真实,充满对穷苦劳动人民深切地同情和对贪官污吏的厌恶,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如在《答高太仆》一诗中李元阳写道:“闻说时年足禾稼,老农犹自赋无衣”,《苦雨叹》中揭露就更为深刻,“哀彼茅屋人,相向双涕流,玉柱悲粒薪,宁思身上裘,门无丁壮儿,徭役何时休?”面对“奈何视生民,不如一毫芒”(《闻武定事》)的社会现实,李元阳叹道:“一食再日算,十家九盘悬,谁将黄竹词,陈向君王前?”(《端午节大雪》)。毫无疑问,这些诗是具有同情人民倾向的。另外,李元阳还写了许多热情歌咏大理山川风物的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李元阳的人品学识为时人推崇,他的道德文章为后人景仰,李元阳之后的明、清云南省志和大理地区府县志,多为之立传,表彰其事迹。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李元阳的故事,与其同时代的“嘉靖八才子”之一任忠斋,曾评价他:“中溪晚年之学,如霜清岁晏,万象森严,长松在壑,剥落英华,收敛神气,复归乎其根也。”
在李元阳隐退家乡的日子里,他还致力于许多公益事业,修复并加固三塔,在大理城内办起了中溪书院,而修建这些建筑,他没有用朝廷的一分钱,悉数自费。1515年五月六日,大理发生了一次破坏性极强的地震,千寻塔岌岌可危,千年古寺业已颓废,法事从此中断,这对于妙香古国大理来说是一种重大的创伤。于是,回乡不久,李元阳就拿出家资,亲自带领几个兄弟,足足花了40年的时间修葺。万历八年(1580年)10月20日,李元阳在大理去世,终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