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105 | 王言:“天下清官第一”
2024-06-11 10:47:06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廉洁江西微信公众号   点击:

 

有江西省吉安市“北大门”之称的新干县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江西“十八大古县”之一。这里自古名人辈出,如晋代有堪称“世代母亲楷模”的陶母湛氏,宋代有状元何昌言,明代有著名忠臣练子宁等。到了清代,这里又出了一名获康熙皇帝赐匾“天下清官第一”的官员,他就是王言。

清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王言出生在江西省新干县溧江乡塘边村一个普通家庭。母亲对他的教育格外用心,从他记事开始,便经常给他讲况钟、海瑞等历史上一些大清官的故事,教导他做人最重要的是清清白白。因此,“清白”二字打小就深深印在了王言的脑海中。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王言高中进士。9年后,47岁的他才正式踏入了仕途,担任马平(今广西柳州市一带)县令。

当时的马平县是个穷县,土瘠民贫,到处一片凄凉景象。王言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于是一到任便马不停蹄地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他了解到县内河流长年失修,河床淤塞,洪水泛滥,已经殃及两岸庶民时,便奏请朝廷拨款修圩,为民造福。但因当年各地普遍洪灾泛滥,比这里灾情严重的地方比比皆是,朝廷库银十分紧张,难以顾及,因此,王言的奏章被搁到了一边。

后来,朝廷钦差前来马平巡视,王言借机诉说马平百姓的疾苦,并奏请朝廷减免赋税。没想到这位钦差在辞行之际表露出了不满情绪,拂袖而去。

这时,衙门师爷对王言说:“按惯例,有钦差来了,地方官都要奉送财物,怎能让他空手而去?”王言一听,大声呵斥道:“眼下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父母官的怎能不顾百姓死活,榨取民脂民膏去肥官私囊?我身为县令,为官一方,就要爱民如子。”师爷羞愧难言,却心生敬佩。

此后,为了改变马平县的艰难窘迫,王言极力推行“减火耗、差徭役、恤夫疫、免行户,建学校”的治县良策。他这些同情民间疾苦的善举深得民心,受到了百姓的拥护与赞许。在他调离马平之日,数千名百姓夹道相送。

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因永清河堤多年失修,导致保定周边地区洪水泛滥,灾民四处逃难。鉴于王言的清廉和干练,第二年,他被调任永清知县,并奉旨驻永定河任总监。

有人认为,监修永定河这项浩大的工程是个发财的好机会,可王言从来没想过这一点。在他看来,工程越大,责任越重。他虽任总监,但从不坐在府上指手画脚,而是亲临现场巡视监督。

一天,王言顶着烈日上工地巡视,来到王庄旗时,无意中发现一处偷工减料现象,便叫来工头询问情况,方知原是有个号称皇亲国戚的姚公子,平日里花天酒地,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为筹建私人住宅,仗势强运工地上大量石头、木料,但人们敢怒不敢言,生怕惹祸上身。有个老汉因看不过去,不肯为其卖力搬运,结果被活活打死。

事情败露后,姚公子托人送礼说情,遭到了王言的断然拒绝。为了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王言不畏权势,当机立断,将姚公子绳之以法,并就地惩处,当地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王言一生清白、廉洁自律、勤政为民,可是好人多磨难,有些心怀不满的奸臣无中生有,诬告王言“家田万顷,奴仆成群”。康熙帝听信谗言后,将王言革职查办,同时派遣官员前往王言老家察访。可当他们看到王言家“田庐荡废,四壁萧然”,吃的是粗茶便饭,住的是一栋又矮又窄的土瓦平房后,不禁叹道:“天下竟有如此贫寒的‘贪官’!”

朝官回京后将所见所闻一一上奏,康熙听后连称:“清官,天下难得的清官!”恰逢当时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朱轼在场,康熙便询问朱轼的意见,朱轼忙上奏:“我与王言同官京师,知其生平甚悉。”并说,“他天性纯谨,不立崖岸,其学力经术,以诚实为本,无一虚饰。”此时,另一位朝官京兆尹施世纶也奏请留任王言。

于是,康熙急忙召见王言,说:“卿家如此贫寒,天下少有,朕甚怜惜。”并赏其银两布匹以资贫寒。但王言伏地回道:“微臣什么都不想要,只要能给我留下一个清白的名声,便心满意足。”康熙便令御史拿来“文房四宝”,凝神屏气,写下了“天下清官第一”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赐予王言,并要将王言官复原职。但王言婉言谢绝,执意告老还乡。

就这样,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秋,王言带着康熙亲笔敕封的“天下清官第一”匾额,辞朝别京,回归故里。

三年后,王言在家乡病故。临终前,他将儿孙们叫到床前,对他们说:“我就要走了,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财产,深感内疚。想我一生清白为官,至此只能空口传送‘清白’二字,望‘清白传家’,永不忘本。”

在王言之后,王言的长子王泰森,孙子王云翔、王云焕都分别考中进士,被誉为“大车里四进士”,素有“一家三代四进士”之称。他们没有辜负王言的训导和期望,均以“清廉勤职、同情民间疾苦”见称,深得后人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