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103 | 轩輗:一簏廉吏 清操闻天下
2024-05-20 09:55:02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廉洁大庆微信公众号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一位官员上书皇帝请求还乡。皇帝召见他,问道:“以前有位浙江按察使,任满后回去,行李仅一竹筐,那个人就是你吧?”官员顿首称是并致谢。皇帝赐金以示嘉奖,准他返乡养病。这位全部家当只有一竹筐东西的官员,便是以“清操闻天下”的轩輗。清代小孩子的启蒙读物《龙文鞭影》中有这么一句“三爵刘表,一簏轩輗”,后面半句说的就是轩輗。

轩輗,字惟行,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进士,先是在行人司(掌传旨、册封等事)任职,后得到举荐,升为浙江道监察御史。轩輗以清廉闻名,就是在他首任御史期间。这年冬天,轩輗到淮上催粮,在乘舟途中不慎落水,衣服尽湿,被救上来后,行李中竟没有一件可以替换的衣服,只好裹着被子。地方官员为他赶制了一件衣服,他却拒绝穿上,只等着旧衣服晾干。

轩輗为官刚正不阿,到浙江后,弹劾不称职的官员四十多人。对御史之职,轩輗颇为看重,他上书朝廷,称:“祖宗设立御史官,职责极重。现在内外各部门有什么事,都专遣御史去处理,这不合制度,请禁止。”得到朝廷首肯。因为在御史任上政绩突出,正统五年(1440年)四月,轩輗晋升为浙江按察使。前任按察使,以奢侈出名,轩輗到任后,决心纠正这种不良的风气。俸禄之外,他分毫不取。一年四季,他总是穿着一件旧青布袍,上面打满了补丁,居家基本只吃素食,中午有时只吃一枚烧饼,妻子跟着做官的丈夫来浙江,不仅没有得到享受,反而还要亲自打水碾米。

为了狠刹官场吃喝风,轩輗与僚属约定:先前极其精巧的“服食器用”全部停止,每隔三日出俸钱买肉,每次只买一斤,即便是故友来访,也只拿豆食招待,顶多杀一只鸡,做点黍米。同僚都不堪忍受,对此感到惊讶,认为这事实在少有。

他的同僚都御史张纯置办了酒席宴请客人,轩輗厌恶他的奢侈,不去赴会,张纯把饭菜打包送到他家,他自然也不接受。过年过节时,群臣到礼部庆贺,他也总是独处一室,撤去灯烛端坐其中,事情办完就立马回家。

轩輗为官不仅清廉节俭,而且敢于直言。《明史》记载,温州、处州有银场,岁课增加,令百姓不堪忍受,明英宗即位后将其停掉。浙江参政俞士悦等人请求重开银场,明英宗交三司讨论,轩輗坚决反对,于是作罢。轩輗历任按察使、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要职,“十三年,奏陈四事,俱切时弊,帝悉从之”。

轩輗孤峭,不愿与没有操守贤能的官员往来,都御使张纯置酒请客,轩輗对他的奢侈很厌恶,拒而不往。张纯将酒馔送上门来,轩輗也不纳。轩輗不愿意与僚友们大吃大喝,与之同乐,认为吃喝乃官场大忌。自此,众官员不感直视轩輗。可见其清操闻天下,与耿九畴齐名,语廉史必称轩、耿。轩輗操守廉洁,品行高洁,作风正派,可谓“芥千金而不盼,展万乘其如脱”。树正不怕影斜,即使身边有“其谙似恭,其奸似直,其欺似可近”的小人,亦无可乘之机、可钻之缝。

因为轩輗的廉洁正直,李贤所著《天顺目录》中记载说:“耿九畴、轩輗皆廉介之士,操履素定,天下信之。天顺初,首用耿为都御史,轩为弄部尚书,但二人之才不异于众,特取其行之高于人。”“初,轩輗在弄部数月,因疾作恳乞致仕还家,后每念輗之为人,亦不易得。

轩輗历经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四朝,“以清操闻天下”,尤其在明代,贪污腐败愈演愈烈的情势之下,实在难能可贵。明代开国之初,朱元璋曾下令,官员贪污超过六十两银的,就要受“剥皮植草”的极刑。后来,朝政腐败,官员贪赎,世风日下,御史王廷相冒死进奏:“人事修而后天道顺,大臣法而后小臣廉。今廉隅不立,贿赂盛行,先朝扰慕夜之私,而今则白日之攫。大臣污则小臣悉效,京官贪则外臣无畏。”大员卖官纳贿,贪婪搜括;中员敲诈勒索,营私舞弊;小员捞取油水,中饱私囊,成为无法抑制的态势。轩輗就是在普遍的贪污风气中,保持节操而受到历史褒扬的。“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臣”,这是南北朝诗人鲍照的诗。像海瑞、轩輗、于谦这样的一代清官,在“时危”、“世乱”的时局里保持节操,甘于清贫,不为金钱所动,闪耀着精神光辉的,在明代还时有所见。这些廉洁的明代官员,他们不贪赃,不枉法,不取非义之财,不作非分之想,始终光明磊。

天顺八年(1464年)夏,轩輗病逝于家中。万历年间,明神宗赠轩輗少保,赐谥号“端肃”。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得百轩輗,而天下不足以治,况三百年而仅一轩輗乎?”这是非常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