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101 | 陶琰:秉公执法 勤于政事
2024-05-06 10:20:43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廉洁运城微信公众号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陶琰(公元1449年~公元1532年),字廷信,别号逸庵,谥号恭介。陶琰一家世居绛州城内,他22岁时乡荐第一,32岁登进士,授刑部主事,弘治元年升本部员外郎,随后历任大司寇特简公典章疏、陕西按察司佥事、本司副使、福建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等19个职位,官至三公,位极一品。陶琰为官42年,刚直不阿、嫉恶如仇,政绩卓著、朝野多美誉,一生勤于政事,三督漕运,两归田里,家风严谨,教子有方。奉身无长物,适口无兼味,民间赞其为“青菜陶”“陶三杠”。新绛将其所居之巷命名为陶家巷以永志纪念。

陶琰的父亲陶铨是明英宗正统乙丑进士,历升陕西参议,为官清正。陶琰为陶铨五子,自小受父亲儒家正统教诲,立志忠君报国。

明宪宗成化七年,陶琰乡荐第一,成化十七年登进士,授刑部主事。明孝宗弘治元年升本部员外郎、大司寇特简公典章疏。他初为官,虽位低而任重,主持正义,认真理案,平反冤狱,一次便全活50余人,声名鹊起,旋升为陕西按察司佥事。到任后,他为官清廉,嫉恶如仇,经一番调查讯问,毅然罢免了一批贪官污吏,大快军民之心。弘治六年升任本司副使,并受命整顿西部重镇固原(今宁夏固原)。陶琰到任后,严格训练士卒,修缮军用器械,广积粮草,常备不懈,守边长达8年之久,边境平定,人民安宁。弘治十四年升调福建按察使。他官虽然做大了,但俭朴的生活作风丝毫未变,每顿饭仅上一盘清淡的素菜,坚持不食荤。福建百姓尊称之为“青菜陶”。弘治十七年调任浙江右布政使。来到这富庶的鱼米之乡,他除却官场的许多繁文缛节,坚持节操,半年之内就节约盈余各项官费3000余两,全部存入国库。朝廷上评价各省布政使及按察使政绩时,御史们共同推荐陶琰为第一。弘治十八年,陶琰升任福建左布政使,明武宗正德元年因不服南方之湿,调任山东左布政使,同年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巡察河南。

他每到一地访民间疾苦,黜属吏贪婪,减轻百姓税役负担,民心大顺。正德二年,陶琰任刑部右侍郎。期内,陕西游击将军徐谦,诬陷奏御史李高,欲置李高于死地。陶琰受命查勘,弄清了真相,秉公而办为李高申冤。谁知此举触犯了权倾朝野的宦官刘瑾。刘瑾因叛逆伏诛,朝廷恢复了陶琰诰命,官复原职,免罚前米。陶琰的高风亮节得到朝野一片赞赏,遂改任左副都御史、漕运总督、兼抚凤阳。

正德八年,陶琰已年过六旬,仕途30余年,常年奔波任所,积劳成疾,常感力不从心,遂因病要求辞官回乡。然皇帝不许,并二次派他担任漕运总督。陶琰尚未到任,漕运沿途权贵土豪闻风悚惧,或收敛匿迹,或纷纷逃窜。督漕之事十分顺利。他在淮浙一干又是5年,先后7次提出辞职,终于获准归里。家居7年后,明世宗登基欲征用德高望重的老臣,朝廷内部连连推举,要求陶琰再次出任漕运总督,陶琰只好以73岁高龄再次赴官就任。不久陶琰升任户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嘉靖元年改任工部尚书。临别之日,淮民倾城出送,涕泪号泣,留恋难舍。

嘉靖三年,陶琰已75岁,连续上奏要求告老还乡,10次才得以批准。诏加太子太保(正一品)驰驿归里。

陶琰担任漕运总督时,漕运体系已相当败坏,作为漕运指挥中心的淮安,更是矛盾尖锐、纠纷复杂。为维系边关用度、保证京城日常开支而设立的漕运制度乱象纷呈:有的官员利用漕船、运道转运私人物品,有的官员胡乱征用负责漕运的漕兵,甚者一路敲诈勒索,利用公权满足个人私欲,给漕运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

面对以上种种贪腐现象,陶琰一律秉公执法、铁面无私,遇到骚扰地方、假公济私之辈,他杀一儆百毫不留情,并且以身作则,严令手下人也必须遵照执行,否则一旦发现违法事实,将从重处理。在他的管理下,漕运状况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漕运最开始选取的征粮区都是水土丰茂、物产丰富的产粮区,但漕运沿线民众长久承担过重的负担,生活竟愈发困苦。陶琰于是对漕运沿线展开调研,了解到因为仓储条例等方面的缘故,需要沿途的军民进行很多并不必要的工作,这些额外的任务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陶琰决心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他多次就上述问题上奏朝廷,为民众争取了不少实际利益,并且从制度入手,努力根据当时的实际条件,将漕运制度修改完善。在他的努力下,漕运秩序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和维持。

对待民众,陶琰始终实心实意;但对自己的生活,他非常简朴,日常饮食、穿着、出行以勤俭节约为原则。到了退休的年纪,他反复申请告老还乡,朝廷都不批准,考虑他实在年老体衰,朝廷才批准了他的退休申请。他将自己的大部分俸银,都用于救济灾民,也赢得了生前身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