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96 | 柳庆:公正廉洁 谨守正道
2024-04-01 11:19:41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廉洁运城微信公众号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柳庆(516年—566年),字更兴,河东郡解县(今山西永济)人。北魏到北周时期大臣,博涉群书,个性刚毅,执法不阿,为官廉洁,一路累迁至民部尚书、骠骑大将军、右仆射,被册封为清河郡公。
自幼聪颖
柳庆自幼聪慧。13岁时,父亲看他酷爱读书,想试试他的记忆力,便从所有藏书中随便抽取一篇长达千字以上的赋要他读。让众人十分吃惊的是,小小年纪的他读了三遍后,竟然轻轻松松地背了出来,并且一字不差。
当时柳庆的父亲为颍川(今河南许昌)郡守,此地距京城洛阳较近,富豪人家颇多。在选聘乡官时,这些富豪人家倚仗贵势,竞相说情应聘,使柳庆的父亲很为难。柳庆父亲对自己的儿子们详细说明了此事,他一方面不想给当地富豪帮忙,一方面又怕得罪他们,希望儿子们各自写一封书信作为回复。柳庆十分理解父亲的处境,大笔一挥:“下官受委大邦,选吏之日,有能者进,不肖者退。此乃朝廷恒典。”父亲读毕后十分欣赏柳庆的直率,感叹道:“此儿有意气,丈夫理当如是。”即依柳庆所书上报。
坚守正道
柳庆起初在北魏
有个商人携带二十金到京城做买卖,借人房屋居住。每次外出都是自己拿着房间的钥匙。没有多久,房门紧闭如常而金钱却全部丢失。商人以为是房主偷的,郡县官府对房主进行拷问审讯,房主只好被迫认罪。柳庆听说后,觉得十分可疑,便找来了商人。当得知商人钥匙经常自己带着后,柳庆又追问道:“你可曾与别人一同住宿过吗?”商人回答:“没有。”又问:“与别人一同喝过酒吗?”商人说:“前一阵曾与一个僧人痛饮过两次,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柳庆说:“房主只是因为拷刑痛苦才被迫认罪的,并非盗窃犯,那个僧人才是真正的盗窃犯。”柳庆当即派遣差吏前往追捕,结果僧人已经携金潜逃。后来捕获归案,查获了商人所失之金。柳庆坚守正道、明察秋毫的事迹备受称颂。
敢于直谏
西魏文帝曾经对安定国的臣子王茂十分怨恨,想要杀掉他。朝臣上下皆知王茂无罪,但又都不敢反对,独柳庆谏争道:“王茂无罪,奈何杀之!”文帝大怒,厉声对柳庆悦:“王茂应该杀掉,你如果要辩明他无罪,那么我要一并治你的罪。”柳庆毫不畏惧,言辞神情一点都不屈服,大声说道:“我私下听说国君如果不通情达理就不是明君,臣下如果不敢与国君争辩就不是忠臣。我努力竭尽驽钝忠诚,确实不敢吝惜生命,只是担心您被人看作不明之君而已。愿您能明知深察。”文帝听此言后即醒悟过来,但王茂已杀,追悔莫及。文帝情绪低落。第二天,文帝又郑重向柳庆道歉:“我没有采纳你的意见,让王茂受冤屈而死。可以赏赐给王茂家一些钱物,以表明我的过错。”并且加封柳庆为平南将军。
柳庆与杨宽不和,等到杨宽参与朝政,柳庆就被疏远猜忌。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柳庆改任宜州刺史。在宜州时,杨宽任小冢宰,陷害柳庆,并囚禁了柳庆从前的下属们,企图逼迫他们诬供柳庆的罪行。但是对这些官吏严刑拷打了60多天,有的甚至死在狱中酷刑之下,也没有一个能说出柳庆的罪状。时人都佩服柳庆的廉洁干净。
柳庆在后来的仕途中主要做法官,并且在司法领域不畏强权,断案准确,获得了群众和同僚的一致认可。比如有些仗着自己家中有势力,故意搬弄是非陷害忠良,别的官员都不敢过问,只有柳庆能够做到秉公执法。他在断案方面的传奇故事流传很久,现在民间还有相关的传说。
宋朝包公有诗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当官不易,当个好官更不易,不仅要机智,还要公正无私,更重要的一点是不畏强权,柳庆无疑是好官的典范。
柳庆在仕途中不畏强权、断案准确,他一生谨守正道,廉洁奉公,他出色的业务能力和清廉作风获得了群众和同僚的一致认可。他担任法官时做到了严于律己,眼里更是容不得一点腐败,他担任地方法官的时间并不算长,可他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例如五代时人编纂的《疑监集》,南宋编写的《折狱鬼鉴》,上面就留下了柳庆办案时的精彩按理,他的这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到了文人的清高和心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