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92 | 赵士麟:代民还债 造福一方
2024-03-04 09:52:13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清风云南微信公众号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赵士麟,字麟伯,号玉峰,明崇祯二年(1629年)生于澄江府河阳(今澄江市)一个清苦的乡村读书人之家。赵氏先祖为河北人氏,后迁金陵(今南京)。先祖赵圣传,精于理学,明永乐年间到澄江府任府学教授,人称“启南先生”,主管教育、文化等,是澄江理学传播的始祖人物。赵圣传过世后,其后人定居澄江十里亭(今狗街子),世代延续至今。

赵士麟幼时虽然家境清贫,生活艰辛,但经过多年的刻苦攻读,人生的天平逐渐向赵士麟倾斜。赵士麟参加河阳县考,名列第一。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庚子科中举,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科考取进士。其后,他辞母到贵州平远府任推官,从此离开家乡,踏入仕途,后累官升任浙江、江苏巡抚、吏部左侍郎等要职。

康熙六年(1666年)任贵州平远府推官。在平远两年,以地方间的安宁、百姓的悲欢为己任,为地方治安费尽心机。1668年,调河北容城县为县令。一到容城,赵士麟惩奸除恶,大兴教化,恢复正学书院,治容城五年“正身率下,兴教阐道,德化大行”。由于治容有政绩,1674年,破格调入吏部。他谨慎勤职,精明干练,深得上司赏识,多次向康熙举荐,特别是他上的《台湾善后疏》,很得康熙看重,在朝野声望倍增。

在如今澄江城的南正街上有一所老宅,这是赵士麟继母万氏居住过的房子,当地人习惯称为赵士麟故居。据坊间传言,这座老宅曾被赵士麟出售筹款,代民还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要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赵士麟任浙江巡抚时说起。杭州地接西湖,市场繁盛,百货杂陈。当时,这里的一些贫民常向驻防八旗兵官员借贷“印子钱”,用作小本经营。由于利上加利的盘剥,以致发生八旗兵军官殴官、殴民的事件。朝廷闻讯后,康熙帝特旨严诛首恶,民欠债务由旗营将军与浙江巡抚照市息结算。而此时,旗营债款达31万两,赵士麟感到十分棘手。正当赵士麟为此事忧虑的时候,突然接到继母万氏的家书说:吴三桂叛乱,你弟弟被杀,我家祖籍金陵,现将澄江房产、田地尽数变卖,准备回籍与你相处。赵士麟读信后欣喜地说:太夫人携金到时,就可以代民偿债了结此案了。于是,他与旗营将军商定次年四月偿还债务。届期太夫人到达,欣然同意赵士麟义举,并敲锣打鼓将2万两银子送到军营。

旗营将军见银子字号是云南的,感慨地说:“公如此仗义,我辈当助成盛德。”于是让利还本,后来又减十分之六,共合5万余两。赵士麟发动当地官商捐款凑足此数,因负债被关押的庶民得以释放回家,得到百姓称颂。

赵士麟任浙江巡抚期间,除代民还债外,还整顿浙江漕运,疏通水道,造福一方。杭州人称颂历代兴修水利的名宦时常说:唐有白居易,宋有苏东坡,清有赵士麟。

赵士麟任浙江巡抚两年后,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调任江苏巡抚,施行“恤刑狱、厘钱法、兴水利、办学校、奖孝悌、尚廉洁”的善政。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调回京城,任兵部督捕右侍郎,其后,任吏部右侍郎,转左侍郎。赵士麟在任期间大胆推荐贤能,吏部官员皆不敢徇私舞弊。

赵士麟不仅在官场上表现出色,还以他深厚的学识和广博的见识为人所称赞。他擅长文学和书法,是一位有着传世佳作的创作者,著有《金碧园记》、《读书堂石刻》,回籍省亲时写下《河阳山水记》,并附七律十首。他的文笔优美,行云流水,引人入胜。他的书法笔力雄浑有力,意境深远。呈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高尚品质和超凡修为。此外,原东浦鸳鸯亭(今层青阁)与席公堤之间,有一座水月桥相连,东桥头有一道月亮门,门枋上书写着“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渡镜中梯”对联就是他的墨宝。

赵士麟的学识文章也和他的政绩不相上下。他一生致力于理学,把理学中“明性、正心、慎独、躬行、笃伦、改过”等修身精义作为他为人为官的准则,平生主敬。常说“一念不敬,心便放逸;一刻不敬,体便松懈;一言不敬,言便招尤;一事不敬,事便取悔”。

由于赵士麟自幼孝顺,且为人正直、政绩突出,康熙帝诰封其为特授光禄大夫,继母万氏为一品夫人。当老夫人百岁时,康熙皇帝认为,人生百岁,本是国家的祥瑞,何况出在大臣之家。于是,康熙御书“百岁”二字,赐给万氏作为皇帝的寿礼,一时间,京城内外视为殊荣,澄江府地方官将这幅御书摹刻建为石牌坊。

赵士麟36岁为官,在任35年,严谨勤职,守正爱民,体下而不逆上,忠君而又惠民,能在上下冲突之间,委蛇迂回;故而仕途上平步青云而无大起大落,在险恶多变的官场中体现出他斡旋有致、运筹周全的治国才能和政治智慧。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为官30多年的赵士麟病逝,享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