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91 | 徐九思:“青菜县官”
2024-02-26 10:54:56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清风鸡西微信公众号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七品芝麻官”,是形容官小;“青菜县官”,则是比喻官清。明代嘉靖年间句容知县徐九思就是这样难得的清官。

徐九思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4岁时,生母刘氏即去世。不到20岁,父亲又不幸病故。他与祖母周氏、继母艾氏相依为命,历尽坎坷,刻苦求学,立志造福于民。

嘉靖十五年(1536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徐九思出任句容知县,一心为民,励精图治,留下了一系列值得歌颂的德政。

徐九思最恨那些贪赃枉法之徒。他到句容上任的第一步就是澄清吏治,严格执法。一次,一个胥吏袖藏空白公牒,准备私盖公印,被徐九思当场抓获,群吏为他求情,遭到了严辞拒绝,终被绳之以法。从此该胥吏循规蹈矩,不敢再越轨行事。徐九思不仅对下属能置于严典,对上面吹下来的歪风邪气,也敢于抵制。当时应天府来县催粮的一个官吏,按照惯例索贿,因不成而破口大骂。谁知碰上了执法如铁的徐九思,命人把他绑来,赏了他五十大板。该官吏自知理亏,只好哑巴吃黄连,不敢声张,而老百姓都拍手称快。

当时灾荒严重,饿殍遍野,而当朝权贵不闻不问,反而常来骚扰地方,搜括百姓。句容地处应天府的脚下,境内又有出名的茅山,也是这班赃官的垂涎之地。徐九思感慨地说:“百姓已困苦如此,怎能忍心让他们再受这无端的扰害。”有人建议:应天府下设八个县,何不将送往迎来的负担进行均摊。徐九思认为“邻民即吾民”,不肯这样做。他请示上司批准,将一笔供他支配的官府例金作为迎奉的费用,同时精减差役三分之二、车马三分之一,从而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这种有违常规的做法,使那些一贯横行的官宦也有所忌惮,不敢轻易涉足句容县境。

徐九思体察民情,深知劳动者沉重的负担主要在田赋和徭役两个方面。明朝中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和封建政治的日益腐败,豪绅地主们串通官府、勾结官吏,千方百计地转嫁田赋,逃避徭役,造成了“富者赋轻役少而贫者赋重役多”的极不合理现象,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当时句容这种问题尤为突出。徐九思出任句容知县不久,即着手整顿赋役旧制。他首先了解民户的贫富,道路的远近,以此作为征发徭役的依据,采取富者近者多役,贫者远者少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徭役严重不均的问题。他还对混乱的田赋制度进行了审定。按照赋粮区域,并按土地优劣算亩税,核定赋粮数额,并编制成册,宣示境内,使田赋交纳有章可循,改变了以往各区赋粮“未有定额,可算者得以上下其手”的弊端。这样就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稳定了境内社会秩序。同时他还在赋役管理体制上进行整顿,严禁衙役吏卒私入乡间,为非作歹,对此群众额手称庆。

在一次严重的灾荒中,句容粮价急剧上涨,老百姓都已断粮。为此,朝廷为句容发放了一批赈灾粮,并指示徐九思按平价售粮赈荒,将所得粮款全部上交国库。徐九思并没有执行这一规定,而是为灾民着想。他认为,灾民此时此刻,根本就无力购买赈粮,假如按章办事,平价粮将大部落入豪强富绅、投机者之手,对灾民毫无裨益。徐九思毅然采取了变通办法,他首先将赈粮的一部分按市价出售,将所得的相当于全部平价粮的粮款上交国库,然后用余下的部分赈粮当众煮成义粥,分施给断粮断炊的灾民,许多病饿的百姓赖此得以存活。他又将余粮分发给灾民,并明确规定:凡离县城较近的受灾农户,按照标准由县里统一发放;凡家住僻远山区的灾民户,可按规定就近到存有粮米的富户家领取,尔后再由官府用赈粮赏还。由于徐九思在赈灾中一切为灾民着想,是非清楚,措施得当,所以虽是大灾之年的句容境内,依然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

徐九思为官清廉,崇尚勤俭,生活简朴。他曾在城西郭西塘等处,开荒挖塘,种菜养殖,收入作为招待过往宾客和县衙部分费用开支。为了不断告诫自己和下属要关心民间疾苦,他在县衙前立一堵石屏,屏面上刻画一丛青菜,上题曰:“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旁曰:“方丈高墙为屏户,一藂画菜辅官箴。”徐九思似乎与青菜结了不解之缘,人称其为“青菜县官”,实在是恰如其分。

徐九思在句容任职历九载后,奉命调任工部主事,这一消息传出后,句容父老们纷纷来到县衙,遮道挽留,使他一个多月未得离职赴任。当不得不走时,父老们请他临别赠言。他说:“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唯独希望父老们在今后的日子里,能牢记勤、俭、忍三件事。俭则不会荒费,勤就不会衰败,而忍让谦恭就不至于引起无谓的争斗。这些就是做人处世以保身家的道理。”徐九思的这段话,在句容民间流传甚久,当时不少人家还将他画的蔬菜图形拓印下来,在上面书写“勤、俭、忍”三个大字,并称之为“徐公三字经”。句容人民以这种独有的方式纪念徐九思,勉励自己。同时还在茅山为徐九思建造了一座生祠,以表示对其深厚的爱戴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