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87丨张嘉贞:清廉自守 不立田园
2024-01-22 11:12:44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运城市纪委监委网站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张嘉贞(公元666年—729年),唐代开元名相,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张嘉贞学识渊博,清廉自守,决断敏速,治政严肃,深受官吏敬佩,堪称一代名相。张嘉贞虽然官至宰相,但几乎没有家财。

清廉自守,不立田园。张嘉贞身为唐朝大臣,始终保持清正清明的态度,从不注重经营田园家宅。读《旧唐书·张嘉贞传》,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自己为什么一生清廉不贪不占的诠释。书中载:“嘉贞虽久历清要,然不立田园。及在定州,所亲有劝植田业者,嘉贞曰:‘吾忝历官荣,曾任国相,未死之际,岂忧饥馁?若负谴责,虽富田庄,亦无用也。比见朝士广占良田,及身没后,皆为无赖子弟作酒色之资,甚无谓也。’闻者皆叹伏。”这段话大意是,张嘉贞虽然官至宰相,但从不经营田园家宅。面对他人的劝说,他答道:“我曾经做过宰相,只要没有死,就不用担心饥寒。如果犯下罪行,即使广有田产,也会被抄没。士大夫常常喜欢置办田宅,死后都给不肖子孙做了酒色之资。我才不干这种蠢事!”剖析张嘉贞的语言,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用不着。只要身体无恙,高官当着,厚禄拿着,这辈子衣食是用不着发愁的,根本就用不着自己又是忙于做官又是经营产业。二是保不住。如果当官不尽职尽责,或是犯了罪,即使私下经营产业收获再丰,积累财富再多,到时候也都要被查抄了去,产业再多也没有什么用处。三是贻害后代。纵观以往的士大夫们,经营产业家产殷富者大有其人,其结果是自己死后,那些财产都被不肖子孙们当作了无度挥霍之资。正是有如此深邃之见,张嘉贞的家风淳、教子严,使得张氏家族世代昌盛,其子张延赏、其孙张弘清也都官至宰相,世称“三相张家”。

《大唐新语》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宰相宋璟要退休了,唐玄宗李隆基想找一位贤德之才继任,可一时却忘了那个人的名字。玄宗召来中书侍郎韦抗询问,但依然没有记起。直到他顺手拿起一份奏章,署名是“并州长史张嘉贞”,才终于回忆起来,立即让韦抗草拟诏书,召张嘉贞入朝拜相。玄宗这一出饶有趣味的乌龙被写进了史书,让这位宰相的仕途具有了戏剧化。

张嘉贞出身寒门,在唐朝豪门政治的时代,他只能拼实力。19岁那年,张嘉贞参加科举中“明经科”,并被授予平乡县尉之职,踏上了仕宦生涯。张嘉贞精通五经、才华横溢,工作格外认真,处处替百姓着想。他的公正无私和顶头上司县令大人产生了冲突,被开除公职,只好回家种地。这一去,就是整整十七年。

学识渊博,善于敷奏。张嘉贞20岁时便考中明经科,被授为平乡县尉,不久因受案件牵连免官回乡。武则天长安年间,侍御史张循宪作为采访使巡查河东郡时遇到了难题,一时难以决断。经小吏推荐,张循宪召见了张嘉贞,把自己的难题和盘托出。令张循宪没有想到的是,那些困扰他很久的难题,在张嘉贞那里全部迎刃而解。张循宪请张嘉贞帮助起草一份奏疏,上奏给皇帝。武则天看到这份奏疏后,经张循宪举荐,当即召见了张嘉贞,面试其才,擢升他为监察御史。他从监察御史干起,很快便一路升迁到兵部员外郎。在兵部员外郎任上,张嘉贞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别人束手无策的文件到了他手上,都被轻松破解,所有文件都第一时间执行。他的能力得到了认可,官职也不断提升,由兵部员外郎升任中书舍人,再从中书舍人到梁州都督、秦州都督,再到并州长史。

治政严肃,豁达直言。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张嘉贞的严格管理很快得到了李隆基的认可。开元五年(717年),张嘉贞上奏,请求置重兵以治理散居于太原以北的突厥九姓新降者。李隆基随即同意,同时任命张嘉贞为新成立的天兵军大使。于是,张嘉贞就在太原城中设立了一个军事基地,里面驻扎大量的士兵,以防内附的突厥人将来叛乱。次年,张嘉贞进京汇报工作,一封针对他的检举信同期抵达。检举信上说:张嘉贞在担任天兵军大使期间,生活奢侈,举止狂妄,贪赃枉法而且图谋不轨。经过调查,检举信指控的内容都不存在,盛怒之下的李隆基准备将检举人斩首。嘉贞上奏说:“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玄宗嘉其言,诬告者方得免死。张嘉贞的这句话,也为自己赢得了李隆基的进一步信任。从此时起,李隆基就下定了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用这个人当宰相。直臣遇上明主,开元八年(720年),张嘉贞终于由地方踏上朝堂,在相位效力三年。

张嘉贞“用不着”“保不住”“贻害后代”的三个论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