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86丨陈宏谋:清正廉洁 敢于任事
2024-01-15 15:22:33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清风云南微信公众号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陈宏谋(1696~1771年),字汝咨,曾用名弘谋,因避乾隆帝“弘历”之名讳而改名宏谋。临桂(今桂林)人,曾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任云南布政使,是清代在云南任过职且为官清廉又能干事成事的典范。
陈宏谋由科举入仕,先任吏部郎中等职,在朝中历练,后外放任职。雍正十一年(1733年)提拔为云南布政使,乾隆三年(1738年)授直隶天津道,在云南任职不超过6年,在其长达30年的外任履历中并不算长,但相对于其多达12个行省的任职经历,在云南任职的时间还是相对算比较长的。在云南任上,陈宏谋清正廉洁、敢于任事、干事成事。他革弊政、兴实业、修水利、办教育,推动了云南经济社会和文教事业的发展。
改革运送粮食政策。据《清史稿》记载,陈宏谋在云南布政使任上,改变了远距离运送粮食劳军的做法,改为“转搬递运”,方便了百姓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另据《培远堂文檄》载,“耗羡归公”政策,雍正二年(1724年)即在全国推行,陈宏谋到任云南时,个别地方还有苛派情况。对此,陈宏谋明令,如有官员不严格执行“耗羡归公”,必定依法严惩。他以务实清廉刚正的作风,打通了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增进了民生福祉。
发展云南铜业。清代,滇铜非常有名,陈宏谋在云南任上务实推进铜业发展,开采新的铜矿,允许百姓贩卖余铜,不仅增加了铜的产量,也活跃了云南经济。此举,不仅实现滇省原铜的自给,也有效保障了当时全国对铜的需求,因为清朝铜钱是流通货币,云南铜业的发展,为稳定清朝的经济金融作出了贡献。
大力兴修水利。云南容易春旱夏涝,对于当时以农为本的清朝而言,要发展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保障赋税征缴,兴修水利就特别重要。因此,陈宏谋在云南任职期间尤其重视水利建设,疏浚渠道、加固堤防,新建水利设施,增加库塘蓄水,要求“水无遗泽,地无旷土”。这些措施不仅扩大了灌溉面积,同时也增加了可耕种土地,为解决农民温饱提供了保障。
发展教育事业。清代云南属边僻之地,增强边地对中央王朝的认同,教育非常重要。根据《岭南大儒陈宏谋》一书的资料,陈宏谋在云南任职时非常重视教育,筹办义学、制定了《义学条规》,要求各州县都设书院,不分民族一体培养。他自己还捐资给昆明呈贡的52所义学,购买学田作为办学费用。对此,《清史稿》给予高度评价:陈宏谋“在云南,立义学七百余所,教之书”“其后边人及苗民多能读书取科第,宏谋之教也”。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陈宏谋病逝,享年76岁,“命祀贤良祠,赐祭葬,谥文恭”。这样的待遇对于当时的官员来讲,算非常高的了。200多年过去了,陈宏谋的事功是当时当地情境的产物,不可能原样复制。那么,对于陈宏谋这样一个清朝的官员,今天可以向他学习什么呢?
一是要一世清廉。陈宏谋一生清正廉洁,不仅在云南任职时如此,在其他省份和岗位上也如此,不然也不会被后世尊为清官廉吏的典范。为官之人手握权柄,清廉一时一地容易,清廉一世就比较难。如何才能做到一世清廉?陈宏谋认为就是要心存法戒。他在《在官法戒录》序言中说:“天下之人,无过善、不善之两途。而人之慕乎善而远不善也,则不外于法戒之两念……见善者而以为法,见不善者而以为戒也。”照今天的话讲,就是对好的人与事,要去学习效法,而对不好的人与事要引以为戒。
二是要干事成事。陈宏谋离开云南后,在全国多省任职,均能根据实际直言上疏,秉持一颗为国为民的公心,这是他干事成事的关键。当下,有的干部抱着“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做事”的错误态度,当起了太平官,少了当担精神。须知真金不怕火炼,只要自身过硬,何必担忧流言蜚语,况且我们从严执纪的同时,也建立了相应的容错纠错机制。更重要的是要明白当官为了什么,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必然会想干事,如果能做到干成事、不出事,这样的干部就是好干部。
三是要坚持治学。中国古代,学者和官员常兼于一身。《清史稿》载,陈宏谋为官,每到一处,下车伊始,就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世情民情,不断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认为“仕即学也”。对今天为官而言,社会变化和技术迭代都越来越快,要想干事成事更应该加强学习研究。坚持治学包括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要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加强所从事领域的专业学习,也要立足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施政举措。
从政为官者,如果能在任上干出一番事业、造福一方百姓,在履职尽责的同时能进行理论思考,在某一领域深入研究、有所建树,形成一点真正有价值的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故曰:为官当如陈宏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