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85丨薛瑄:廉洁的三重境界
2024-01-08 11:25:50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运城市纪委监委网站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薛瑄字德温,号敬轩,谥号文清,明山西河津南薛里(今山西省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生前官至监察御史、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赠礼部尚书。薛瑄一生宦海天涯,曾在湖南、山东、北京、四川、云南、湖南、南京等地任职。他为官清廉,勇于任事;政绩显著,造福百姓;为民请命,伸张正义;他创立河东学派,在明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人称“理学大师”,著有《读书录》《读书续录》《理学粹言》《从政名言》《薛文清公文集》,存世诗歌1570首,散文260篇。

薛氏家族庞大,枝繁叶茂,是汉唐时期屈指可数的海内望族。河东薛氏历代名人辈出:汉元帝时御史大夫薛广德;三国初年“八俊”之一的薛兰;初唐书法四家之一薛稷,“河东三凤”薛收、薛元敬、薛德音,唐代三箭定天山的名将薛仁贵。令人称道的是,薛广德刚正不阿,以“悬车之荣”教育子孙,因此家族分支逐渐兴盛繁荣,至隋唐间最显赫。明代薛瑄的出现,可谓光前裕后。

薛瑄出身于教育世家。其祖父薛仲义在元末乱世之中,潜居乡里,熟读四书五经,诵习儒家经典。薛瑄的父亲薛贞自幼恪守教诲,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参加山西乡试中举,担任元氏县教谕。据史料记载,薛瑄在六七岁时就熟读《小学》《百家姓》《千字文》等书。少不更事的薛瑄,对于读书竟然有莫大的兴趣。他在读书时,端端正正坐着,像个老学究一样,俨然不动。他虽然很少淘气发火,可是,姊妹们只要看见他读书,都不敢上前和他说话,甚至远远躲着他。

薛瑄一心求学,不想参加科举考试。但是,明朝规定,任教谕之职务者,在管辖的县学里多年无人中举,要受到降职处分,甚至流放戍边。为了父亲的仕途,薛瑄只好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中河南的解元;次年参加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进士。

薛瑄担任广东道监察御史,监察湖广银场,同僚们纷纷前来祝贺。湖广银场涉及湘西10余县,共有20多处银矿,民夫50余万人,是国家的造币基地。这是个肥差,好友告诫薛瑄要经受住财富的诱惑,并以古诗相赠:“此乡多宝玉,且莫厌清贫。”薛瑄听闻之下,十分感动,将这句诗谨记于心,作为金玉良言,砥砺自己。

上任的第一天,当地官员和富商设宴迎接薛瑄,四处找不见薛瑄的影子。原来,薛瑄一早带着一个随从到银矿明察暗访去了。他在官衙影壁上留诗赠众人:

有雪松还劲,无鱼水自清。

沅州银似海,岂敢忘清贫。

大意是做官要像雪松凌霜傲寒,保持气节。虽然沅州白银似海,但是,作为御史岂敢忘记清贫!警示那些想走后门或者行贿之人,不要知法犯法,自找无趣!

薛瑄是明代著名学者,亦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廉吏,被誉为光明俊伟的“铁汉公”。久居官场,使薛瑄对廉洁从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从政录》中将官员的廉洁分为三重境界:“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意为明白事理,就不会任意获取礼物;珍惜名誉,就不会随意获取钱物;害怕法律制裁,就不敢轻易获取财物。以史为鉴,品味这“不妄取、不苟取、不敢取”,对今天仍有警醒作用。

“不妄取者”是廉洁自律的上乘境界。他们眼光远大,信仰坚定,自律精神强,面对金钱美色的诱惑,以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毫不犹豫地进行抵制。东汉杨震为官清廉,他由荆州刺史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曾受他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为报当年知遇之恩,半夜怀揣重金前去拜见,被杨震拒绝。王密以为他怕让人看见有损名声,便说:“暮夜无人知。”杨震愤然拒绝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杨震果断拒金,是因为他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进而做到了“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诱惑多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把持住自己。

“不苟取者”是廉洁自律的基本要求。他们因为崇尚名声节操而不随意获取。为了不玷污自己的名声,保持清白的气节,这种人“不食嗟来之食”,狂狷刚正,砭清激浊。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稀世宝玉,想把它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并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你把玉给我,我们不都失去自己的宝贝了吗?”由此不难看出,把名声、气节等看得比金子还要贵重的人,能够做到“尚名节而不苟取”。

“不敢取者”是廉洁自律的一道底线。他们因为熟知法度而循规蹈矩,畏惧法律而不越雷池。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一天早朝时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乐?”有人说功成名就最快乐,有人说富甲天下最快乐,只有一个大臣说“畏法度者最快乐”。一语惊众人,朱元璋听了大为赞赏,随后委以重任。法律底线不可逾越,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做了违纪违法的事,迟早都要受到追究。一个人懂得法律、敬畏法律,就会知道何事不能干,何事不能碰;就会提高警惕,管住自己,谨慎从事。

“不妄取”者靠觉悟,“不苟取”者保名节,“不敢取”者畏纪法,每个人身上表现出的廉洁境界是不同的,而背后反映的则是其思想境界。要想成为一名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仅仅做到“不苟取”和“不敢取”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花力气,不断向“不妄取”的高境界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