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俭朴之风
2024-03-01 15:24:15  作者:杨润聪  编辑:蒋健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点击:

       近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主题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充分肯定,以及就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提出的明确要求。其中一条就是“要大兴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俭朴之风,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在全党组织开展好集中性纪律教育。”本期邀请专家学者从根本遵循、历史逻辑、哲学逻辑等,谈对大兴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俭朴之风的学习体会。

  【根本遵循】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作风建设容不得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必须以钉钉子精神抓作风建设,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不折腾、不反复,持之以恒、坚持到底,锲而不舍、持续发力,打好作风建设的攻坚战、持久战。最近,又强调要大兴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俭朴之风。这些一以贯之的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以“严”的主基调持续深入开展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上率下,抓好“关键少数”,形成“头雁效应”。2012年 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提出要求:“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 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这也是新形象新气象”。2016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要抓住“关键少数”,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要求领导干部“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标本兼治,作风方面的积弊顽疾归根结底要靠制度来祛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我们一直在抓,但很多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缺乏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这要求我们针对作风建设完善制度体系,确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使改进作风有环境氛围、有行为准则、有评价标准、有激励机制。2013年10月起,党中央先后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等20多项配套制度,为从源头上刹住“四风”提供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顶层规范。

  立破并举,坚持纠“四风”、树新风同时发力。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要深入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这为新阶段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弘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涵养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经过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纪律松弛、作风飘浮状况显著改变,党风政风焕然一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周进)

  【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的历史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回溯百年党史,加强作风建设这条红线,犹如一条有力的脉络,鲜明地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对执政党以什么作风执政就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他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时提醒全党同志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高度的警觉,防止出现骄傲自满、贪图享乐的情况,防止出现作风方面的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于1950年5月由中共中央发出。1951年12月,中央作出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决定,普遍开展“三反”运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执政党的作风建设是防范可能影响党的性质危险的需要。早在1980年,陈云就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赞成陈云同志讲的”,坚持不懈地纠正各种不正之风。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为如何密切联系群众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党的十六大之后,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着力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2007年1月,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四个大兴”,明确了作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标志,党的作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实践层面,2012年12月中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提出了作风建设的新路子和突破口。之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的开展,使党的作风大为改观,党的面貌焕然一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使党的作风建设又得以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党的良好作风得到持续保持。之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为作风的持续好转提供了制度保障。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的作风建设持续发力。在理论层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内涵,并对新时代作风建设提出了要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教授   张荣臣)

  【哲学逻辑】大兴“三种作风”的哲学底蕴

  大兴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俭朴之风,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作风要求,为营造党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指引了正确方向。

  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所在。务实之风的核心就在于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观点与一些抽象的理论体系形成鲜明对比,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大兴务实之风,同时必须要有务实之举,以调查研究为务实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环节,真抓实干,才能真正做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清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重视共产党的先进性,将党的先进性理解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生命,视为党保持创造力的基础。《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没有私利的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指出,通过政治上的普选制和罢免制、经济上公职人员与工人同薪同酬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无产阶级政权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由公仆变成“私仆”或“官老爷”。列宁针对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党内和苏维埃政府中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指出无产阶级国家应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廉洁机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反对腐败、保持共产党人清廉本色的廉洁政治观,成为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做到廉洁奉公的重要思想基础。

  俭朴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消费观肯定了必要消费的合理性,认为合理的消费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马克思反对无度消费和限制消费,批判资本主义奢侈性消费的虚假性。在“廉价政府”理论中,马克思认为政府要节省开支,精简机构,公职人员要恪守节约,否则会滋生腐败。马克思的节约主张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色之必然,因此,必须领会马克思节约主张的实质和内涵,秉承“廉洁政府”的要求,严于律己,并结合时代特征创新发展节约主张, 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唯有自觉秉承勤俭节约的政党才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才能真正为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