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有的群众说‘老虎’离得太远,但‘苍蝇’每天扑面。这就告诉我们,必须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今年4月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在全国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具有重大而深远现实意义。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进一步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以维护群众利益的工作实效取信于民,厚植党的执政基础。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我们在集中整治过程中经常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一说到扶贫,就拿着一袋米、提着一桶油到贫困户家里,握一握手、对着镜头微笑;一说到基层调研,就一堆人浩浩荡荡地下乡,凳子还没坐热就事了拂衣去,只调不研,或是研而不用;还有就是面对群众合理诉求,要么只微笑不办事,能推则推,能躲则躲,要么消极应付,拖延了事。怎样做到“以百姓心为心”,就是要解决群众关切的各类问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就变成形式主义了。要想“去民之患”,就要“知民之患”,现在科技发展了,也增加了许多反映民意的渠道,但是我们纪检监察干部要想真正了解群众的根本诉求和惠民政策落实的实际情况,就应带着问题扑下身子,深入农村、社区、企业一线明查暗访,体民情,查民意,听民声,尝民苦,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同喝一壶茶,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生也沙丘,死也沙丘”,面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像对待“腹心之疾”那样,刻不容缓,不除不快,用心用情用力去解决,将群众所盼变成监督所向。
恶竹应须斩万竿。近段时间,海南省纪委监委陆续通报多起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涉及到了群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征地拆迁到项目建设,从农村“三资”管理到医疗、教育,每一项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这些案例让我们看到了腐败对群众生活的恶劣影响,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更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叫的“苍蝇”不胜其烦,极为痛恨。“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要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对“蝇贪蚁腐”保持露头就打、穷追猛打的高压态势。要敢学“钟馗捉鬼”,深入整治领导干部“上推下卸”、中层干部“居关设卡”、工作人员“懒散怠惰”、村居干部“变形走样”等“中梗阻”以及“吃拿卡要”“雁过拔毛”等突出问题。要勇做包公断案,敢于动真碰硬,在民生、教育、工程建设等问题领域中深挖“保护伞”,做到风腐同查、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坚决清除党员干部队伍中的“害群之马”,释放“惩”的震慑。要咬住“常”“长”两字,持续释放越往后越严的鲜明信号,除恶务尽,让广大党员干部头顶常悬达摩克利斯之剑。
善除害者察其本。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具有顽固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征,稍有松懈就会卷土重来。要发挥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的重要作用,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分类提出纪检监察建议,持续督促职能部门推动共性与个性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一体整改,以“小切口”推动民生领域“大治理”,形成维护群众利益的长效机制。对案件查办中暴露出的普遍性、深层次问题,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提对策,推动完善体制机制、堵塞监管漏洞,构建办案、治理、监督、教育的完整闭环,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果。要以强有力的监督,进一步强化职能部门责任落实,给制度的笼子上锁,关紧关严,使制度形成刚性约束,确保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要建立完善群众监督机制,将12345政务服务热线、“1+9”监督平台、“监督一张网”、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等平台收集到的群众意见诉求及时共享,加强综合分析,稳妥高效处置群众诉求。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要深化以案促改,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活教材”的警示教育作用,通过阅读忏悔录,观看警示教育片,旁听庭审现场,典型案例巡回展等方式让教育效果入脑入心,补足理想信念之“钙”,筑牢思想之“魂”,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要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结合当前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将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贯通协同起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切实将遵规守纪体现到增进群众感情、维护群众利益的担当作为上来。“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要强化“治未病”的理念,一方面通过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和廉洁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家风家教,抓好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从思想上固本培元,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另一方面纠错于萌芽,深化政治巡视巡察,加强日常监督,充分运用“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提醒和督促党员干部系牢“安全带”,握好“方向盘”,以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预防腐败的发生,进一步筑牢“防”的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