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开创伟大新时期的战略思维
2024-10-29 11:05:25 作者:高俊良 编辑:蒋健 来源:党建网 点击:
每当谈论到邓小平时,人们都会发自内心地赞誉他的战略思维。这与他一生中在关键时刻为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历史性贡献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他将这种思维方式贯穿于一切全局性、根本性重大决策的全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强调的,邓小平一生的奋斗历程,充分展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一、战略思维是邓小平理论得以创立的强大思维方式
战略思维,彰显了邓小平的鲜明个性特质、领导风范,是孕育、滋润、催生、构成、创立邓小平理论的强大思维方式。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善于战略思维,就不会有邓小平理论。
“自从十八岁加入革命队伍”,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一种善于创造性思维、善于打开新局面的锐气”;始终彰显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把握时机的战略思维;始终迸发着勇于担当、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高尚品质;始终彰显着豁达乐观、多谋善断、沉着坚韧的不凡气度;始终凸显着实事求是、勤勉务实、光明磊落的人格魅力。这些都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等等。这些论述揭示了邓小平理论得以创立的根本动因、主体要素和理论原则等。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在中国这片广阔的热土上显现出无比强大的真理力量,使我们党和国家有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有了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是邓小平留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思想和政治遗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优秀成果,大胆突破不符合实际的陈规旧章,旗帜鲜明地坚决破除思想僵化的条条框框;鼓励各级党员干部和科技人员做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反对一切照抄照搬的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倡导开动脑筋想问题,放开膀子干革命,一鼓作气抓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理论始终坚定地立足中国的发展实践,从中国广泛实践淬炼中迸发出来、又回到中国火热的发展实践中去,指导亿万人民的实际行动,从而开花结果,创造辉煌,创造历史。具体地讲,这个理论主要来自邓小平领导全国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的广泛实践;来自他号召全国广大农村、工厂、社区,迈开步子,“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来自他一次又一次地进村下厂,到生产第一线,到基层群众中深入调查研究;来自他不凡的战略思维、恢宏的革命气度、高超的领导艺术,始终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理论就是在这样一个无比肥沃的、广阔的、开放的、造福人民的土壤中深深扎根、破土发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影响世界的。
二、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彰显了邓小平的战略思维
党的基本路线从酝酿到确立的整个过程,无不彰显着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路线是管总的,是总揽全局的,是发展的根本保证,具有极强的战略性、长远性和政治性。只有树立战略思维,才能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才能从历史长河、全球视野、复杂国情、殷殷民意来谋划、判断、解决党和国家一系列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才能科学地确定党的基本路线。
经过长期实践和认识的发展,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是最大的、最基本的国情。因而我们还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为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新的认识出发,邓小平领导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它使我们更加有底气、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的成功,尤其是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上收获盈盈、成就卓著,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有正确的基本路线作保障。
同样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即“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一发展战略既体现了党和人民勇于进取的雄心壮志,又反映了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彰显了邓小平的战略思维。
三、实行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善于战略思维的杰出成果
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欣欣向荣,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行改革开放也是邓小平善于战略思维的杰出成果。
我国近代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清楚地表明,国家贫穷就会挨打,经济落后就会受欺负,科技不发达就会被卡脖子,发展慢了就会受制于人。为此,邓小平一再告诫全党全国人民:“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邓小平认为,我们面临发展和摆脱落后的艰巨任务,必须认清大势大局,破除满脑袋的条条框框,排除各种消极影响,不把精力和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空谈上,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是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这些论述让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充满恢宏的战略思维和政治智慧,充满深邃的哲学思维和现实针对性,充满着政治家的历史担当,回答了改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重要革命性地位和作用,强调不仅要通过革命解放生产力,而且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无疑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反复强调这个关乎改革开放成败的重大问题。同时他也一再提醒大家: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义所利用。政权在人民手中,又有强大的公有制经济,这样做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的目标模式,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一个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些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步展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邓小平深刻认识到,“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是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政治稳定,社会动荡不安,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经济建设,统统搞不成。因此,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由此我们清楚地看到,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突出的特征是:始终与时代同行,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始终充盈着鲜明的实践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始终注意把握改革开放的发展规律,突出重点,真抓实干,把功夫真正下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忘老祖宗、不搬洋教条、不迷信权威,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大胆开辟新境界。
四、“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战略思维的一个伟大创举
“一国两制”的构想既突破了西方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也冲破了东方历史和现实的一些传统思维模式,是以战略思维构建出的一个全新的、独特的、关系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科学构想,成为享誉世界的伟大创举。这一伟大构想科学回答了我国怎样实现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祖国统一指明了方向。
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的既复杂又敏感的老大难问题,国内外都很关注,特别是中国人民迫切希望早日解决,尽快实现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经过深思熟虑,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他指出,“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才制定‘一国两制’的政策,才可以允许两种制度存在”,“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邓小平提出这个构想,既具有理论上的合情合理性,也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既充分考虑到要坚定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又充分考虑到香港、澳门、台湾的现实处境、利益和前途,考虑到“用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总要各方都能接受,香港问题就要中国和英国,加上香港居民都能接受。什么方案各方都能接受呢?就香港来说,用社会主义去改变香港,就不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所以要提出‘一国两制’”。这一构想凝聚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镌刻着战略思维。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使我们牢牢把握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主导权和主动权,有力地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但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问题上,并取得成功。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之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和“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得到切实贯彻执行,保持了香港、澳门长期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邓小平说,“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一国两制”已经证明是完全符合各方利益的、能够实现共赢的好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从国内来讲,“一国两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华夏大一统”“多元一体”的优秀传统观念,反映了全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的共同愿望,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一国两制”不仅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得到全国人民鼎力支持,而且成为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顺应了国际社会的发展潮流,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贯彻执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为有利。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都是歪门邪道,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是没有出路的。我们要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战略思维
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提出,同邓小平在党和国家关键时刻所作出的其他重大决策一样,充分体现了他的战略思维。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们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有利于确保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有利于巩固社会政治秩序的长期稳定安宁,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弹好钢琴”,防止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在工作中出现顾此失彼、一头重一头轻、一手软一手硬的倾向,防止出现“单打一”“走弯路”等影响社会大局稳定的失误。
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可以充分肯定的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在理论上有所突破,而且在实践上获得广泛成功,在政治上显示出巨大的战略创造性。这充分展现了邓小平是怎样创造性地认识和处理经济与政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改革开放与惩治犯罪等关系问题的,体现了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领导艺术,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