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瞿秋白起草的一份重要文件谈起
2024-12-02 10:54:37 作者:寇海生 编辑:蒋健 来源:党建网 点击:
当一名共产党员政治上被批判、事业上受挫折、身体上长期患病该是什么样的状态?是就此一蹶不振、消沉度日还是继续保持信仰、积极工作?是心怀不满、无所作为还是始终初心不变、尽职尽责?现存于中央档案馆的一份档案,我们或可从中略见一斑,而其展现出这样状态的深层原因更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1930年下半年至1931年初,瞿秋白在米夫的干预和王明宗派的攻击下被扣上“调和主义”“两面派”等政治帽子,退出中央政治局。这于他个人来讲是非常大的打击,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那样,“这期间只有半年不到的时间。可是这半年对于我几乎比五十年还长!人的精力已经像完全用尽了似的”。然而,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并没有改变。当周恩来安排中央秘书处请他“写几条文件处置办法,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执行”时,他迅速起草了《文件处置办法》,后来成为指导我们党保管利用档案资料的重要文件,而文末的那句“如可能,当然最理想的是每种二份,一份存阅(备调阅,即归还),一份入库,备交将来(我们天下)之党史委员会”,更是让人看到他在多重打击下仍对革命事业抱有的必胜信念和一心向党、始终为党的绝对忠诚。
“你要求工作的热情是好的,共产党员当然要为党工作。但在这种情况下,要学会独立工作,自觉地、主动地去做。”这是瞿秋白在妻子杨之华受自己牵连失去工作后对她说的话,而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地去践行自己的这些话。离开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后,瞿秋白把工作重点转到了文化战线上,翻译和创作大量革命文学作品,旗帜鲜明提出“用文艺来帮助革命”的观点,团结鲁迅等左翼文化工作者共同进行文化反“围剿”斗争,推动了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后期,他又在苏区振兴文化教育事业,领导文艺工作,主编《红色中华》等,为我们党的教育、文化、宣传等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4年10月,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瞿秋白服从组织安排,继续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在大家临行前,他和几位好友说:“我个人的命运,以后不知怎么样,但是可以向战友们保证,我一定要为革命奋斗到底!”他似乎预料到自己的未来,但没有丝毫胆怯和退缩,在被捕的前一个月,还为保障中共中央转移出版发行了中央苏区最后一期《红色中华》。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捕后,面对敌人六天内九次劝降,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无畏的革命精神让他给予铿锵有力的回应:“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而他深知,这样的回绝也必然让自己再无回旋余地。他淡定写下绝笔“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哼唱起《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十五年后,毛泽东同志在为《瞿秋白文集》出版题词中写道:“瞿秋白同志死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