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的党风廉政建设
2024-09-13 10:54:18 作者:赵格格 编辑:蒋健 来源:人民网 点击: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苏维埃政府能在内忧外患、腹背受敌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立了空前的廉洁政府。研究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廉政建设,能为新时代党的廉政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借鉴。
土地革命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容
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毛泽东根据当时军队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德养廉、教育倡廉、以法保廉、监督护廉的廉政建设方针。
教育倡廉——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三大纪律 六项注意”,铸就了我党钢铁般的纪律,加强了战士的思想教育。在中央苏区时期,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此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党员对马列主义和党的正确路线的教育,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政治本色。1932年3月2日,中央人民委员会发布《政府工作人员要加紧学习》的第6号命令,要求各级苏维埃工作人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了解党的主张和路线,提升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不仅有党校、党训班,还有《红色中华》等革命刊物积极宣传反腐倡廉的方针政策,将贪污腐败等不法行为公之于众,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效果。同时通过口号、标语、歌谣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廉政教育宣传,有助于党员干部增强廉政意识,保持党的纯洁性。
土地革命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当代启示
回首往事,立足现实,土地革命时期的党风廉政建设历史经验能为今天的反腐倡廉提供借鉴和启示。
加强思想建设是遏制腐败的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提高认识能有效拒腐防变。在土地革命时期,一些人意志薄弱,抵制不住物质利益诱惑,贪污腐败滋生,腐蚀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肌体。为了防止腐败,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在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党员的党风廉政教育。由于党员干部带头节俭,自觉抵制腐败,又在各地开办党校和党训班,党员廉洁意识得到很大提高,廉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对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如今的反腐败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反腐败一直在路上,加强思想建设是遏制腐败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思想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才能有效防止腐败滋生,实现清正廉洁的政治风气。
严惩贪腐人员是遏制腐败的良药。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腐败是社会的毒瘤,要想铲除这个毒瘤就必须给予猛药,严惩贪腐人员才能有效遏制腐败。1930年3月,闽西地区颁布了《政府工作人员惩办条例》,条例中规定:“侵吞公款至三百元以上者”“受贿至五十元以上者”执行枪决。政府按照条例公审处决了财政部会计科长唐仁达、于都县军事部长刘仕祥等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各级各部门遵守廉洁从政相关要求,对贪腐人员进行严厉惩治。无论是中央级领导还是地方级干部,对贪腐行为一律零容忍,坚决打击,反贪污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在全社会营造了公开透明的廉洁环境,增进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支持和信任。我们党坚持打虎拍蝇,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意志,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惩治腐败,建设廉洁政府。
健全廉政制度是遏制腐败的保障。“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这里的“规矩”就是制度。土地革命时期,为了有效防止贪污腐败,我党制定了廉政制度,如检查制度、巡视制度等,用制度来规范党员干部的权责,使其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抵制腐败。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廉政制度正在逐步完善,对党员的管理和监督更加深入。例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这些条例制度在防止贪污腐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健全廉政制度是遏制腐败的保障,能有效制止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