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探析
2023-09-04 10:53:37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 编辑:蒋健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 点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报告》科学总结了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创造性地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标注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报告》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报告》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开拓了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全新图景,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自信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党的二十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世界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中,科学社会主义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具有影响力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高度评价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成就,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与此相适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视野学习和研究《报告》精神,对于增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历史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造性地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标注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
任何科学理论都以鲜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其独特标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历史的、实践的、现实的,会随着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不断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概括并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在解答科学社会主义时代课题中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自创立以来,科学社会主义便面临着在实践探索基础上不断开辟新境界的使命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取得时代发展的重大成就,但是“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也还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实践迫切需要系统解答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从横向上看,这些时代课题涵盖了“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具有系统性、聚合性、复杂性;从纵向上看,这些时代课题既有贯通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永恒性课题,又有伴随着中国和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特殊性、阶段性课题,蕴含着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具有历史性、现实性、未来性。
为此,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因此,“推动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出发,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创造性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这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促进了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
(二)“六个必须坚持”科学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将其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六个必须坚持”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表达”,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的“成套设备”。
二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阐释科学理论体系的鲜明气质和深层底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坚定信心构建起理论大厦的“底座”,以独立自主、自强自立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充实巩固好理论大厦的“主体”,不断赋予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向时代显示出中国共产党推动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所应有的精神状态。
三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阐明科学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守正与创新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守正主要是指在对理论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性坚守;创新主要是指在立足新实践、研究新问题的基础上促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新成果的创造性发展。
四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指明科学理论体系创新的根本路径和方式。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理论创新的问题导向,强调“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习近平也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问题导向赋予科学理论体系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和旺盛的时代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在系统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代化实践和党的建设等空前艰巨复杂的时代难题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创立。
五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握科学理论体系的成熟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实践观点,决定了人们必须要将经济社会发展视为一个系统整体,把握好全局和局部、长远和当前、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一般和特殊等关系。
六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明确科学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念和人类情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科学判断世界发展现状与趋势,准确定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及其变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格局、新境界。
(三)结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时代价值
二、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广度和深度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体现社会主义科学性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习近平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因此,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认识和把握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
(一)习近平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系列概括与阐释
习近平高度重视从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2008年3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告诉我们,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必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必须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必须坚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等等。”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这八条概括讲清楚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报告》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丰富发展
《报告》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篇力作,其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性特征的认识。《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党的领导上升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强调党的领导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报告》对此作了进一步概括和论述,阐明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成就和根本原因、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这些重要论述集中表达了党的领导对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至关重要性,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原则的时代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认识。根据统计,《报告》关于人民的重要论述共有105处之多,尤其是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突出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人民信仰。这些重要论述强调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原则的时代发展。
三是提出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认识。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也面临着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报告》提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高质量发展确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些重要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科学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基本原则的发展。
四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主张“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要论断既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权威性确认,又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基本原则。
五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共产党人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首次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付诸实践。马克思热情赞扬巴黎公社的革命意义,对巴黎公社原则作出了极高评价,他强调:“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这些原则将一再凸显出来,直到工人阶级获得解放”。马克思指出,公社“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他阐明了人民民主与对敌专政相结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理念。习近平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显著优势和民主的真谛,进一步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主张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原则。
六是提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与社会化大生产趋势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适应,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应该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原则。《报告》强调:“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时代新征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习近平作出重要判断:“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他提出了促进共同富裕的四条原则: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原则更加成熟、总体思路更加清晰、制度基础更加可靠。
七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任何社会制度建立以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要通过改革来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如此。”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完善的鲜明路径,《报告》立足于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使命任务,精心擘画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深化改革,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原则。
八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根本保证,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从这条根本原则出发,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于这个问题,习近平的重要贡献在于以破解大党独有难题为抓手,深邃思考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根本之道,着力建立健全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的基本原则。
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以上八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们在《报告》中得到了进一步阐释,体现了党的二十大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丰富和发展,是党的二十大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这些重要论述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更为鲜明的时代内涵,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广度和深度。
三、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跃升
习近平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以党的二十大为标志,社会主义国家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开始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全新时期,为创造科学社会主义“新版本”作出了理论贡献。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所谓理论体系,即一系列理论观点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整体。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主要架构主要包括根本性质、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四个维度。其中,根本性质主要澄清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科学内涵主要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主要明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大原则主要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这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性认知。
(二)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全新图景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
要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就必须把研究视野置于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现代化史的双重逻辑中。应该说,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历史出场有着共同的逻辑基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500多年前,空想社会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和畅想未来理想社会的过程中诞生;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人类步入现代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不成熟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并没有形成关于现代化的成熟认识。
资本主义进入到成熟的自由竞争阶段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揭示了资本主义与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了共产党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现代化观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为前提,以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统治为表现,在创造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同时,以摧枯拉朽般的方式无情摧毁了旧的社会秩序,并且把这种剧烈的社会变迁强行扩展到全球范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的认识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蓝本的,社会主义和现代化还没有建立起直接的实践性联系,因此也不可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具体的方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建设社会主义和推进现代化第一次实现历史性交汇,它们成为共产党人必须要完成的双重任务。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从“历时性”关系转化为“共时性”关系。从客观上来讲,苏联模式为解决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共时性”难题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但是并没有形成真正成熟有效的解决路径与方法。发展阶段的相似性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同样面临着苏联曾经面对过的难题与考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基础上开拓创新,社会主义制度依靠中国式现代化而巩固发展。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向世界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完全可以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新图景,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世界历史意义,从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以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强大示范效应引领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