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2023-04-11 11:29:35  作者:张继瑜  编辑:蒋健 来源:中国文明网   点击:

       党的二十大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大会的理论成果十分丰富,深入学习领会好、全面贯彻落实好大会精神是今后一个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

  用协调发展思维完整准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为党的中心任务。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坚持“两个结合”而创造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其重要特色。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中,有什么样的物质文明就有什么样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精神文明作为社会意识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经济衰败、社会基础遭到破坏,在思想文化领域却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精神文化大爆发,“百家争鸣”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推动了当时社会的长期发展进步。同时,精神文明并不是物质文明的衍生品,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反作用,它的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力,主要体现在,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大势的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重要智力支持、有力思想保证,这些作用的发挥被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所验证。因此,“物质至上”是我们反对的,“唯意志论”也是我们反对的。只有坚持辩证法,准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才能使物质和精神成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协调推进。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被我们反复强调。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认识和实践探索,从1964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到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的渐进式调整、优化、完善。要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把握精神文明建设规律、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更要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物质保障、机制保障,动员全社会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用更大力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不竭精神动力。

  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精神文明建设实践

  党的二十大在阐述我们党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时强调,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这是在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推动党的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概莫能外。一要坚持人民至上,践行根本宗旨。以鲜明的人民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把为民理念贯穿到我们工作的全过程,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宣传动员,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来,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善于从基层实践和人民群众中挖掘工作经验,激发主人翁精神,使精神文明建设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二要坚持自信自立,保持政治定力。要通过不断深化学习实践来改造思想,深刻领会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发生的全面、深刻、根本性变化,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高举思想旗帜,把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好、把人民群众宣传教育好、把文明风尚引领好。三要坚持守正创新,激发生机活力。要把改革创新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省委的工作安排和基层的具体情况、群众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探索推动工作的实招、新招,让精神文明建设创意十足、新风扑面。要突出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用改革创新的要求在机制保障、阵地拓展、示范引领、品牌打造、发动群众等方面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四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工作实效。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重要载体,着力打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推动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看病就学、养老托幼、交通出行、社会治安等领域突出问题,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发生在身边的改变,切实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五要坚持系统观念,始终服务大局。克服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孤立、与业务工作相割裂的认识和做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视野去整体谋划、系统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把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生态环保等重点工作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文明委成员单位、各地区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六要坚持胸怀天下,把握工作大势。推进全世界的文明进步,造福全人类的福祉,是世界各国的终极追求,和平发展、共同富裕、和谐共生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更加宏阔的视野审视精神文明建设,准确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使命任务、内在规律,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头活水。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精神文明沃土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长期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具体体现,这些重要思想、伦理价值、精神品格、哲学意蕴推动了社会进步、延续了华夏文明。现阶段,我们在精神生活领域的建设实践,也印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耦合。这种高度耦合,一是体现在基本内容和精神内核方面,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思想与当今倡导的“爱国”“民主”“公平”相衔接,传统道德规范中的“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思想与当今倡导的“敬业”“诚信”“友善”相衔接等;二是体现在主要形式和方法效用上,如用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展示和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公益广告、文艺作品等形式进行传播,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思想共鸣,在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熏陶中进行价值指引。

  当前,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还面临许多挑战,我们要以强烈的文化自觉不断汲取传统思想文化和价值规范中的有益部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为根本任务,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为主要形式,以民族团结进步、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绿色家庭、五星级文明户等特色创建活动为补充,发挥各类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推动城乡基层广泛形成你追我赶共建精神家园、人民群众见贤思齐提升道德水准、全社会崇德向善提高文明程度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