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新时代中国青年历史自信:内涵与举措
2023-05-30 15:48:57 作者:王国斌 编辑:蒋健 来源:人民网 点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同志务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历史自信,源于党的奋斗成就,源于党的世界贡献,源于党的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新时代新征程,青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先锋力量,肩负着民族未来和国家前途的希望。新时代青年必须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信心与动力,勇担使命不负时代,砥砺奋进不负韶华。
坚定新时代中国青年历史自信的意义
坚定新时代中国青年历史自信,是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青年是最有创造力最富生机活力的一代,他们的政治认同、政治态度、政治参与、政治素养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青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框架正在建构,在面对形形色色的思潮之时,一些青年“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2]。这就要求我们对青年一代的思想观念加以适当引导和正确培育。帮助新时代中国青年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进而在通达、明理、尊重的基础上,铭记历史、汲取力量、涵养情怀,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
坚定新时代中国青年历史自信的基本内涵
坚定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历史自信需要建立在对其基本内涵、理论精髓和精神实质的深刻理解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文章《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中指出:“要通过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这为我们深刻掌握历史自信的基本内涵提供了理论与行动指南。
坚定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新中国史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定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历史自信,就是要加强广大青年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辉煌成就的深刻认知、准确理解、充分把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自信,把理想信念的火种一代代传下去。
坚定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改革开放史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坚定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历史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深刻了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强大力量,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道理,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开创、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定新时代中国青年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实践的根本总结,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也体现着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坚定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历史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脉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恢弘历史中真切感悟智慧、力量和信心,体会党和人民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壮举。
坚定新时代中国青年历史自信的重要举措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3]我们要不忘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引导广大青年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勇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坚定青年一代的历史自信,要端正青年的历史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坚定历史自信首先要端正历史认知。一方面,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党和国家历史认知的范畴、大势、规律、特点,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宣传渠道和传播方式的创新,积极主动适应新时代的传播环境、传播特点和规律,增强党和国家历史宣传教育的传播效能。
坚定青年一代的历史自信,要在青年中深入开展使命意识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今天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更加需要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责任,以坚定的历史自信直面未来。为此,一方面,必须教育引导青年坚持历史思维,明确历史方位,履行使命责任,深刻领悟历史进程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教育引导广大青年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同人民群众休戚与共、荣辱与共、命运与共,将个人事业与国家事业相结合,创造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