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3-04-23 15:25:30  作者:李伟  编辑:蒋健 来源:人民网   点击:

       在没有成功经验借鉴的背景下,中国特高压历经20年的探索、实践,在没有路的地方硬是蹚出路来,实现了输变电技术和装备的“逆袭”。特高压在中国的落地,靠什么?

       特高压在中国能落地,离不开统筹各种资源的体制优势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从世界电网的发展历程看,输电网已经有100多年历史。输电技术从低电压到高电压等级提升的过程中,发达国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我国自主设计、建造首个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比发达国家晚了20年,而在750千伏输电技术方面我们则晚了40年。

       之前一直处于“跟跑”状态的中国电网曾一度沿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摸索前进,但到了特高压这一等级,原来的模式行不通了。

       发达国家虽然尝试过特高压,但没有成型的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研发成套工程装备,还是关键参数与技术特性的获取,都只能立足于自主创新。

       而当特高压成为国家中长期科技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各种要素和资源向项目聚集,也推动了特高压在自主创新和研发的道路上实现尽快突破。

       可以说,特高压给了中国输变电领域一次跨越式发展与自主创新的历史性机会,而我们成功抓住了这一机会,实现了“弯道超车”。

       特高压在中国的落地,离不开重大国家工程的依托。

       正是有了“西电东送”这一重大工程,特高压在中国的商业化运营才成为可能。同时,依托特高压项目,反过来又带动了我国输变电技术装备产业链的整体突破。

       “西电东送”把煤炭、水能资源丰富的西部省区的能源转化成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帮助西部把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同时,也推动了东部的能源结构优化。这客观上要求全国电网互联,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电力更大规模、更远距离、更高效率的传输。可以说,特高压在中国的商业化应用生逢其时。

       特高压既是工程建设,更是自主技术攻关。

       能源科技装备事关国家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核心技术既买不来,也用市场换不来,自古只有华山一条路: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

       政策作引导、政府来协调、工程为依托、国产化装备“首台套”为突破口,通过凝聚起政府、企业、工程的强大合力,我国在1100千伏特高压GIS出线套管用空心复合绝缘子、±800千伏棒形支柱瓷芯复合绝缘子、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等输变电装备领域实现了系列化、批量化突破。

       复盘中国能源装备的发展史,无论是核电、燃气轮机、天然气长输管道,还是液化天然气船,每一个重点领域的突破,无不是依托重大工程,以点带面。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的突破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大水养大鱼。”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正是受益于中国市场庞大需求、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巨大活力,特高压技术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开启了商业化征程。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电力缺口高达上千万千瓦,不少工厂被迫“停三开四”,居民用电无法全部保证,“停电”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拉闸限电到村村通电,从可再生能源无人问津到“风光”无限,我国的能源发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跃居世界首位,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在这一基础上,电力大范围的传输才有了现实需要。正是在此大背景下,特高压改变了中国的能源版图,带动了中国输变电技术装备的跃升。

        2020年,特高压作为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再扛重任。时值建党百年的历史关口,特高压将为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腾飞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担当起更重大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