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2023-10-12 11:41:50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员 编辑:蒋健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
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拥有科学理论的政党,才拥有真理的力量;科学理论指导的事业,才拥有光明的前途。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对一个政党来说,思想理论是实现其政治理想、阶级使命、政治任务的精神旗帜和行动指南。20世纪初,中国革命风起云涌,300多个政党和政治团体纷纷成立,但绝大多数昙花一现。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葆生机活力、不断发展壮大,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拥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拥有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来观察时代,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认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指引我们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回望我们党矢志推进民族复兴的壮阔历史征程,什么时候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什么时候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开拓前进。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科学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古老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理论创新同样要走对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新时代新征程,置身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确定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交织。我们要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必须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所谓规律,是一种科学的抽象,必须运用于具体实际,才能发挥作用。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科学指导、有力推动了中国实践,让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今天,我们已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同时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必须加快实现自立自强,解决“卡脖子”问题;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同时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而潜力无限的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让这一科学理论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指引党和人民事业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奋进新征程,必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引领时代、指导实践,在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中统筹大局,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总结规律,在顶层设计和群众首创的结合中把握主动,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和互动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身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都前所未有的世界,肩负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必须担当起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庄严历史责任,不断推进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是内在统一、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为我们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
坚持人民至上。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同乡村教师、农民工、快递小哥等基层代表亲切交流,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强调“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前,鲜活的中国实践正在提出大量前人没有提出或没有涉足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大人民群众每天都在创造新事物、提供新经验。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把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让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
坚持自信自立。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都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而是要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等,成为守正创新的典范。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坚持问题导向。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整体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做到融会贯通,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各领域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放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来认识和把握,避免碎片化、片面性。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大局和时代潮流中把握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