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83丨苏颂:惠爱与民此最亲
2023-12-25 11:31:20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廉洁广州微信公众号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苏颂(1020-1101年),字予容,福建同安人,北宋著名科学家。他主持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主持编著的《本草图经》是我国古代的药物学巨著。苏颂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五十多年历经五朝,哲宗朝升为宰相。他为官清正,远避权宠,不立党援,遵制守法,顾全大局,颇得民心。

苏颂的父亲是博学鸿儒苏绅,而母亲则是龙图阁学士、晋江人陈从易的闺女。苏颂5岁随母亲、兄长离开同安投奔父亲,10岁随父苏绅入京。

成长在这样一个底蕴深厚的书香世家,耳濡目染之下,苏颂从小就饱读诗书。在多年勤学苦练后,庆历二年(1042年),苏颂进士及第,当年同榜的还有后来主持变法的王安石。

苏颂从23岁入仕,直到81岁拜太子太保,一生从政五十多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是一位受万民景仰、君主信任的政治家。

庆历二年(1042年)登进士后,苏颂初任宿州观察推官,后历任各州郡县令、南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制诰等。宋神宗时曾参与元丰改制。

宋哲宗即位后,苏颂接连担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右丞等官职,元祐七年(1092年)拜相。绍圣四年(1097年),苏颂三次请辞后以太子少师致仕。

“惠爱于民此最亲”,这是苏颂任地方官时所写的《次韵王伯益同年留别诗》中的一句。

“诗言志”,苏颂把“惠爱于民”作为当官的最高使命。他一生五次出任地方官,每赴一任,都是尽其所能,身体力行,为民造福,因而深受百姓爱戴。

在苏颂故乡同安,有一座木石结构的甘露亭,亭的东南侧至今屹立着一方古朴的石碑,人称“故里碑”。碑的正中阴刻“宋熙宁三舍人丞相正简苏公故里”文字。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苏颂任工部郎中、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书。其时王安石推行新法,他请求朝廷破格提拔一名地方官李定到朝中任职。苏颁不反对新法,还对青苗法的施行提出过有益的建议。但是,事关为国选才,苏颂认为要慎之又慎,特别是越级提拔,必须是“非常之人,声名显闻于时,然后可以压服众议”。而李定精于投机钻营,巧对神宗质询,“一言称旨,便授台官,此乃度越常格,紊法制”。时为中书舍人的苏颂,与他的同事宋敏求、李大临一起,“封还词头,不予具草”,不肯起草任命书。三人因此被撤职外放,这就是宋史上有名的“熙宁三舍人”事件。

《宋史,苏颂传》记载:苏颂任馆阁校勘九年,仅以薄俸“养祖母及母,养姑、姊妹与外族数十人”“妻子衣食常不给,而处之晏如”,有客上门,竟“不能备一酌”。苏颂任尚书、宰相时,“赡给常苦不足”。为了节用,他常常用裁下的碎纸片写字,“未尝妄费寸纸,每剪碎纸为签头,稍大者抄故事”。

当车轿衣饰盛行涂金之风、大兴土木建设楼堂馆所之时,苏颁逆世风而行,向皇帝建言,此前朝廷“严禁涂金之令,所以戒淫侈,而敦质素也……京师无名土木,营民费财,望戒内外,不急修造、及佛祠、神庙悉皆禁”。苏颂以身作则,升任宰相之后,其住宅依然简陋,乃至下属们都说这样的府第实在与宰相身份“极不相称”。可是又有谁知道,苏颂除此“蜗庐”之外,竟“四方无尺椽寸土”!

在苏颂故居,有一副后人摘录苏颂诗句的楹联:“世胃相传清白训,源流同是子卿孙”,揭示了苏颂作为名臣贤相及其后代清廉从政的基因。

苏颂出生在“七世仕本朝”的望族,苏氏素有诗礼传家的传统。苏颂的广博知识与祖父苏仲昌的严格家教是分不开的。苏颂的父母对苏颂更是精心培养,其父苏绅一刻也不放松对苏颂的教育,他每到一地任官,都要为苏颂延聘教师,设学厅,并让叔父及名人子弟与其共读。后来苏颂叔父苏缄及家人为国捐躯的壮烈之举,也深刻影响了少年苏颂。良好的家庭环境、严格的家庭教育对苏颂的成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颂的知识和品德都得益于家庭教育,所以他对家教格外重视。他留给后人的家教资料,主要有《魏公谭训》及《感事述怀诗》,还有载于《芦山苏氏大宗总族谱》中经过他修订的《苏氏家规》以及寓于其他诗文中的家教言论。

苏颂后人及现代研究者,整理出苏颂的家教思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重视文化知识;二是道德先于文华:三是身教重于言教:四是持家以孝,治事以公。

春秋代序,千年已往。作为杰出政治家,苏颂的廉政思想亦是流传后世的一份丰厚的精神财富。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颂卒于丹阳(今江苏省镇江一带),终年八十二岁,获赠司空,后追封魏国公,宋理宗时追谥“正简”。

苏颂幼年离家后是否再回过故乡,未见记载。虽在外为官数十载,但他功勋卓著的一生,依然令家乡人与有荣焉,幸甚至哉。

而今,闽地仍存有与之相关的遗迹、馆阁等,供世人瞻仰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