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81丨 何武:秉公克己 端正家风
2023-12-11 17:22:06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廉洁广州微信公众号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北宋熙宗五年,铁面御史赵忭第五次入川为官,出任成都太守。在郫县视察农桑时,他看到一处田畦中有两个石柱,仔细辨认后发现是汉代古迹。赵忭问郫县知县赵睿,此处是何人墓穴,赵睿查访后说这是西汉名臣何武的墓。赵忭认为何武“君公之忠,可以摩激万祀”,于是命赵睿重新修葺坟墓,并在旁边建何公祠以纪念。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3年,西汉名臣,他曾多次担任谏议大夫、刺史、御史大夫等职,算是赵汴的老前辈。何武为官几十年,存心仁厚,立朝正直,居官廉洁,德才兼备,北宋名相宋曾作《何武赞》称其“玉折不挠,身没名升。”
何武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好学,以明经射策入仕,被选入朝中做了郎官。他家中兄弟五人入朝为官,县里对何家很是敬畏。何武还有个弟弟何显是个大商人,每年获利丰厚。按照当时的律令,他需要缴纳高额的税赋。但是何显依仗何家权势拒不纳税,县里前几任税务官都畏惧何家,不敢上门催缴。新任税务官求商不惧权贵,一上任就向欠税的商户催缴赋税。何显不缴纳,他就天天上门催要,何家人出言不逊,他立即将其逮捕。
何显大怒,找到哥哥何武,哭诉自己受了“委屈”,想让哥哥教训一下求商。何武听完弟弟的陈述,说“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家没有带头缴纳租税服徭役,求商作为奉公守法的官吏难道不应该这样吗?何武不但让弟弟补缴了所有欠款,还向太守举荐了求商,对他秉公执法大加赞赏,太守果然提拔求商做了卒吏。县里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很敬佩何武。
汉成帝时期,何武因贤良端方,被举荐擢升为谏议大夫,后又升任扬州刺史。在当时,国家划分了十三部州,每部设一名刺史,每年八月巡视各部辖区内的郡和诸侯国。刺史的官秩虽不太高,但由皇帝直接派遣,巡视期间可对州内司法案件进行审查,对辖区官吏进行考核。何武到任后严格执法,多次露章弹劾禄秩两千石的高官,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弹劾九江太守、当世大儒戴圣。
戴圣,史称“小戴”,与其叔戴德合称“大小戴”,是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是儒学经典《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的编撰者,在当时享有盛誉。戴圣学问虽好,但为官随心所欲,不遵守法令,甚至徇私枉法,九江民众怨声载道。前任刺史因戴圣名声在外,不敢据实弹劾他。何武接任刺史后,不像前任刺史那样投鼠忌器,反而将戴圣属下违法犯罪者悉数捉拿归案。戴圣对此不以为然,还讥讽何武是乳臭未干小后生,没有真本事只会添乱。面对戴圣的无端攻击,何武不为所扰。他和下属在例行巡视中发现了戴圣徇私枉法的罪行,认真查证后便很快掌握到了全部罪证。何武夜驰九江向戴圣“露章”--把罪证透露给他。戴圣害怕了,只好自己主动辞官了事。
然而,戴圣丢掉了九江太守的职位,此后不久,却又凭借其名人效应,在朝廷做了博士。这戴老夫子绝对是个说一套、做一套,心胸又不怎么开阔的斗筲之人,时过境迁,胸中却还一直憋着对何武的满腔怨气,愤愤难平,来了个“到处逢人说何武”,极尽污蔑诽谤。
有人将这事告诉了何武,何武一笑置之。
不曾想冤家路窄,没过多久,戴圣的儿子因其宾客聚为群盗,为害一方,被官吏捕获,拘囚在庐江郡衙,按照当时的法律,可杀可不杀。戴圣闻之,不由顿足捶胸,因为庐江是何武的管辖范围,儿子犯此重罪,又栽在何武手中,料想儿子必死,便每天在烦躁不安中默默地等待着儿子的死讯。
但是,何武又一次使戴圣“失望”了,他依法公平地对案件进行审判,没有判处戴圣的儿子死罪。“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何武为人宽厚,善于发现别人长处,经常向朝廷举贤荐能。每次举荐人才,他都会多方考察,如是文官一定要问当地读书人的意见,如果是读书人就会问文官的意见,以相互印证参照。他推荐的楚地龚胜、龚舍,皆是清廉刚正之人。
何武憎恨拉帮结派,举荐人才皆是出于公心。他曾拒绝推荐王莽为官,这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哀帝驾崩后,太后王政君命群臣举荐大司马人选。大司徒孔光等官员都推举外戚王莽。何武以史为鉴,认为不能让异姓外戚当朝弄权,不肯附和孔光等人的意见,推举公孙禄做大司马。太后王政君最终起用王莽,何武与公孙禄因得罪王莽都被罢官。
此后,王莽权势日盛,他拥立年仅9岁的汉平帝刘衎继位,代理朝政,大权独揽。对于那些不肯依附于自己的忠直之臣,王莽千方百计以莫须有的罪名残酷打击,短短几月,数百人被冤死。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命大理丞槛车征召何武,何武自知无法逃脱,在家中自杀身亡。何武为官几十年,多次被革职或贬谪,然而他无论贵为三公,还是在基层做小吏,都没有改变他的凛然正气和热血衷肠。汉书说他“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正可谓政声人去后,丰碑人间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