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79丨 邵玘:无私无畏 公正严明
2023-11-27 15:48:18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八婺清风微信公众号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在明代的时候,兰溪有一位一身正气、无私无畏、公正严明的司法清官,他就是被兰溪百姓敬称为“邵都堂”的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使邵玘。《明史》对邵玘生平有详细记载。
邵玘的老家,在今兰溪市女埠街道焦石村,离女埠集镇约4公里。焦石村始居村民姓盛,古称盛家园。后来盛氏
焦石村中有一座邵有泰“孝子石坊”和邵氏家庙,均为兰溪市文保单位。家庙为三开间三进两明堂,始建于明,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八字门楼,木结构,重檐歇山顶,镂空花草正脊,中置宝瓶,翼角起翘。整座建筑用青石柱,颇为壮观。通过家庙和石坊,依稀可寻邵玘为官之威严。
邵玘(1375—1430),字以先,金华府兰溪县人。永乐四年,中进士,授监察御史。宣德三年,由福建按察使进位南京左副都御史,奏请罢黜不称职者近百人,后死于任上。邵玘在参加明成祖朱棣举行的春宴上一举走红。春宴有一项为成祖皇冠上簪花的活动,“许监生簪花,众皆畏缩,玘且前为成祖簪之,皇上注目焉”。与会生员中,惟独邵玘敢为成祖皇冠上簪花。后传邵玘簪花,为吉祥之举。正因为此,邵玘即被命为按察御使,而后任官湖广道监察御使、江西按察使、福建按察使,成为巡视各地的“中央巡视组长”。
永乐四年(1406年)春,邵玘适参加成宗帝举行的春宴,宴中有一项为皇帝簪花的活动,与会生员均畏缩不前,独邵玘直为成宗皇冠上簪插,成宗赞他有胆略。
永乐十四年(1416年)春,南方奏报洪水为害,灾民流浪,成宗欲派大臣前去巡查抚恤。时礼部上述吕震奏请:当今国泰民安,应去泰山朝圣封婵以谢天地。成宗说:“今天下虽无事,但四方多水灾、疫疾,安敢自谓太平。唐魏征阻太棕封禅,而你们却反为之!”吕震连连谢罪。朱隶即命邵玘速去两浙巡视水旱灾情。邵玘面有难色地说:“邵系浙江人氏,不便理浙事”。因而推辞。成宗朱隶则说:“卿为浙江人,正知浙中利弊。”于是邵玘又提出增派一名御史,成宗赞许,便派御史屈伸随往。邵玘来到浙江金华重灾区深入灾户,见庐舍尽塌、人畜漂溺,为之泪下。
这一灾情在明万历《浙江通志》《金华府志》中也有记载。“明永乐十四年五月,大水淹溺人畜田庐无算。六月大旱,七月及八月又大水,坏城垣。”万历《兰溪县志》记载:“五月水灾甫息,夏仍旱,七月十五又发生洪水,高超前八尺。”
宣德元年(1426年),调任福建按察使。闽中饥荒,不及奏请,尽发各属仓凛救济,全活者无数。
明宣德三年(1428),邵玘升任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使,进入明朝最高监察机关——都察院。据《历代职官表》记载:“左都御使,权位显然,同六部尚书称七卿,其职掌纠劾百官,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左都御史是都察院最高长官,左副都御使是都察院次官,协助左都御史综理院事,相当于如今的中纪委副书记。
在惩治腐败方面,古代的中央巡视官员,小事可自行决断,大事上奏朝廷裁决,甚至可以“风闻奏事”。若有官员腐败传闻,也可以上奏,所以能起到“地动山摇、震慑州县”的效果,对各地吏治的影响甚大。
《明史、邵玘传》:“刃宗监国,知其廉直。每法司缺官即命记署,有重狱,别人不敢审者,辄付之。”他“奏黔御史不称职者十三人,精简庸儒不肖者八十人,风纪大振,无人敢犯。”任职一年,礼法嫌治,锄絮各道巨奸污史,纪纲大振,民皆肃然。四时,暑刑部大夫,理狱公正,冤民伸白,时有“不怕丢官”的“无冤都察院”之称。五年正月,应同僚邀赴元宵盛会,归寝五更时分,突发风眩剧疾而逝,一无遗言。终年56岁,葬于花塘之源。
史书对邵玘的功绩评价极高。《明一统志》记载:“居家有孝行,在官以威严惮吏,遇事善断。所至,削妄费、黜贪庸,能举其事。”
而更加详细记载洪水的是原载于焦石《邵氏宗谱》的《永乐丙申洪水记》。按现有资料看,这是最早记述兰江洪水的一篇文章。兰江河道,从原香溪与洲上之间改道至现洲上与汇潭之间,也缘于此。《永乐丙申洪水记》结尾处写道:“虽前事之莫追,遗后人之永鉴。”
“正月初十,晨起整衣冠,昡晕,少顷殁。”在《邵氏宗谱》中,记录了邵玘人生的最后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