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77丨 刘清之:减苛除弊 澄清衡郡
2023-11-13 15:40:34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清风衡阳微信公众号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刘清之(1133—1189),字子澄,号静春,江西临江(今江西省樟树市)人,生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因父亲早逝,从小受业于其兄刘靖之,“锐志自修,甘贫力学,博极书传”,绍兴二十七年(1157)举进士。曾任衡州知州,“行利民之政”,在衡州留下了亲民勤政、清正廉明、不阿权贵的佳名。有多部著作传世。
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刘清之及第调袁州宜春县主薄,改建德县主薄,赋役平争讼息。调高安县丞,时水泛,清之徒步阡陌间救灾赈荒,知宜黄。茂良入参知政事,与丞相周必大荐与孝宗。清之应召入对:首论民困、兵骄、大臣退托、小臣苟偷。又言用人四事:辨贤臣、正名实、使才能、听唤授。言皆切挚,改大常主薄,通刺鄂州。部使者以清之不能媚,诬以劳民用财,被罢归,筑槐阴精舍, 教授生徒。光宗即位,清之起袁州,疾作犹贻书执政论国事。
刘清之举进士欲应博学宏词科,及见朱熹,尽取所习焚之,慨然志于义理之学。吕伯恭、张栻皆神交心契,李焘、汪应辰亦敬慕之。清之见宗族流寓者,皆迎养之。
绍兴三十年四月从朱子学,乾道四年(1168)秋,刘清之罢官过建阳五夫,与朱子游。乾道九年,刘清之再访建阳,朱子作《刘氏墨庄记》回忆往事,后随朱子参加鹅湖之会。淳熙六年、八年,朱子知南康军,刘清之均到访。朱子与刘清之合编纂《小学》,凡例出于朱子,而类次编定则出于刘清之。
刘清之还是黄榦的引路人,宋淳熙二年(1175年),黄榦其兄任职吉州,黄榦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刘清之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奇,说:“你将来一定会成大器的,现在的学问已经不适合你了。”于是,书荐于朱熹,从而造就朱子与黄榦的不世奇缘。
刘清之以廉洁奉公、救灾利民而闻名于世。曾讲论经义到吕祖谦书院,念士风不振,建“临燕书院”“槐荫精舍”。讲经论学,质疑切磋,来者日众。其所讲,先正经,次训诂音释,次疏先儒议论,再次述今所引出诸派之说,然后再各指其所宜用,如人君治天下,诸侯治一国,学者治心治身治家治人,不空泛议论,确然有实,深受世人敬慕。刘清之致力于讲学,其生徒多偏于东南。
朱子《刘氏墨庄记》言刘清之:“孝友廉静博学有文”“尤笃志于义理之学”“若子澄者,其可谓嗜学也。”黄榦在《祭临江刘静春先生文》给予高度评价:“先生天资绝人,心平气和,志笃行醇,博极群书,该贯一理,尊敬师儒,”“子澄以乐易之姿,躬笃淳之行,立志高雅,信道深坚。外家庭则孝弟达闻,交朋友则信义昭著,居间则其讲道。”蔡戡《荐鄂州通判刘清之状》:“刘清之学行醇笃,议论平正,不为矫激以盗虚名,不肯诡随以追时好其忧国爱民之心。”
自从建炎年间(1127—1130)宋室南渡以来,为充实军饷,有在衡州等地征收所谓“大军月桩过湖钱”的惯例。单此一项,整个衡州每年要多交七八万缗钱。其来源是衡州四个县所入曲引钱和畸零税,这大大增加了百姓负担。这些杂税与正税混淆在一起,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有时杂税杂费的征收反而会影响正税的征收。这种钱“取民之辞不正,良民偏受其害”,而地方豪强刁民往往与胥吏勾结,不仅不交这些杂税杂费,甚至连正税都时常拖欠偷漏,直接经手的官吏也有不少人从中大获其利。
刘清之调查清楚后,将这一情况写成奏疏上报朝廷。他向朝廷建议,州县地方可以根据本地实情与大军总领处协商,适当减少“大军月桩过湖钱”,同时希望能逐渐取消曲引钱等害民的苛捐杂税,可惜未得到朝廷的回应。他只好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作出努力,力求减轻百姓的负担,他下令辖下各县:要清理好税收项目,正税严格按时、足额征收,一些杂税尽量缓征,不准预征税收,要严管征税吏员,严惩贪赃、舞弊、扰民之人。经过一番整治,把原来“兵无粮,官无俸,上供送使无可备”的衡州,整治得“费用有节,渗漏有防,稽考有政,补置有渐”,衡州“郡计渐裕,民力稍苏”。
刘清之反对大吃大喝、对上阿谀奉承、行贿受贿。之前衡州官场有种坏风气,凡有公事往来,特别是迎送上级官员,都要举行一次宴会,官员们大吃大喝,还互相赠送礼品。当刘清之听到州衙厨师讲述这种情况后,深有感触地说:“真是岂有此理!与其让他们来吃喝老百姓的血汗,倒不如裁减这些官吏的用度。下级官员对待上级官员,应该在职责范围内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辜负上级的期望,要问心无愧,忠心耿耿地为老百姓办事,怎么能经常以酒肉、货财讨好上司,满足贪婪者的私欲呢?”刘清之不但抵制、打击这种做法,还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补贴公费的不足,“悉归之公帑,以佐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