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海口之声》75丨胡安国:志在天下 视富贵如浮云
2023-10-30 15:58:04  作者:  编辑:  来源:海口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 清风衡阳微信公众号   点击:

厚植文化沃土,弘扬清风正气

传播清廉声音,营造清廉风尚

椰城清风扑面来,廉洁之树处处栽

本栏目由海口市纪委监委

和FM101.8海口综合广播

联合播出!

 

 

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号青山,谥号文定,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北宋建宁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晚年迁居南岳衡山。他在南岳讲授理学,著《春秋传》;提倡以学修身、经世致用,重教化、讲名节,轻利禄、憎邪恶。其后嗣和弟子传承、光大他的学术思想,衍为湖湘学派。

胡安国一生以圣人为目标,立身严谨,强学力行,不媚权贵。他从走入官场的第一站——任太学博士起,就没拜访过权势之家。

他对名利看得很淡,加之两宋之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官场黑暗,在入仕之初便萌生退意。

政和二年(1112),由于母亲去世,提举成都学事的胡安国离职移往江东,不久其父也去世了。胡安国对子弟说:“我以前是为父母而进入仕途的,现在双亲既去,我纵有万钟俸禄,又有何用呢?”于是,胡安国称病不再为官,并在双亲墓旁筑屋而居,打算农耕一生。

宣和末年(1125),李弥大、吴敏、谭世勣三人联名举荐胡安国,拜其为屯田郎,胡安国坚辞不就;靖康元年(1126),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建炎三年(1129),枢密使张浚荐胡安国可大用,高宗再拜其为给事中,胡安国起程到池州,听说皇上驾幸吴、越,遂称疾而返;绍兴初年(1131),因为不愿与投降派朱胜非为伍,胡安国卧家不出;绍兴五年(1135),拜胡安国为徽猷阁待制、知永州,胡安国不愿赴任。他从登第到去世,在官40年,而实际在位不足6年。

但是看到国是日非,中原沦陷,黎民涂炭,胡安国就好像痛在自己身上。在多次遭遇罢官,多次推辞官职后,其爱国忧民之心益发坚定。每受君命,即置家事于不顾。“吾平生出处皆内断于心,浮世利名如蠛蠓过前,何足道哉!”

胡安国在中书省一个月,每当上班,必有所论。有人对他说:“那些小事,何必去管它?”胡安国说:“大事无不起于细微,如果认为小事不必管,到它变为大事又不敢管,那就没有管事的时候了。”

金人围困都城时,胡安国已离朝,但他的儿子胡寅尚在城中。有人替他担忧,他却伤感地说:“圣上也在重围之中,如今朝廷号令发不出来,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我能只惦记胡寅吗?”

时人侯仲良言必称二程,对其他人无所赞许,后来见到了胡安国,叹曰:“吾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富贵真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不意复有斯人也。”程门高足谢良佐说:“胡康侯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者也。”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胡安国为中书舍人兼侍讲,上《时政论》二十一篇,内容包括定计、建都、设险、制国、恤民、立政、尚志、正心、养气等。在一次与高宗谈话时,高宗说:“听说 你对《春秋》研究得很透彻,朕正要请你讲解《春秋》。”把《左氏春秋传》交给胡安国,让他做断句注音的工作。胡安国说:“《春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参考典籍,可以从中了解一些前贤的做事方法,并非那些全是空话的书能比拟的。《左传》过于繁杂琐碎,不宜在这部书里白白地耗费光阴,沉溺在它的文采之中,还不如去潜心研究圣贤经典。”高宗觉得胡安国的意见非常好。让他兼任侍读,专门负责讲解《春秋》。

胡安国后来任给事中,到职十余日后求去,携家寓居湖 北荆门。因荆门一带兵荒马乱,不久准备迁居。绍兴二年(1132年),湘潭士人黎明、杨训备船迎接胡安国,溯湘江抵湘潭,至碧泉定居,遂落籍湘潭。筑碧泉书堂著书讲学,从游弟子数十人,潜心续撰《春秋传》。胡安国志在经世济民,感于时事,往往借《春秋》寓意,不拘章句训诂,使《春秋传》成为宋代理学家以义理治《春秋》的代表作。

绍兴三年(1133),辞去讲席的胡安国来到南岳,买地筑室于紫云峰下。绍兴五年(1135),高宗下诏,对胡安国以经筵旧臣特别对待,并令其特别纂修所著《春秋传》。胡安国在南岳5年不出山,倾其心力,终于著成博大精深的《春秋传》30卷。书成上奏,宋高宗认为“深得圣人之旨”,命胡安国提举太平观,进宝文阁直学士,赐银300两,绢300匹。胡安国将赐款散与故乡宗族及亲属。

为了纂修《春秋传》,他不分寒暑,废寝忘食,以致疾病日见加重,于绍兴八年(1138)在南岳的书堂离世,享年65岁。皇帝下诏赠其四官,又增加丧葬金,赐田10顷抚恤遗孤,赠谥号“文定”,这是超乎寻常的礼遇。《春秋传》后来被推崇为元明两朝科举取士的经义定本。明正统年间从祀孔庙。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朝廷赐“霜松雪柏”匾额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