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作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传承的精神基因,梦想精神、变革精神和开放精神推动了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和伟大战略的确立和实施,也必将推动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梦想精神
梦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以及由此确立的坚定不移的精神状态,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越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越是在紧要的历史关头,梦想精神就越能显示出其所蕴含的巨大社会力量凝聚作用、社会价值导向作用、社会秩序调控作用和社会行为选择作用。
尽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历屈辱和磨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遭受挫折和失误,但中国人民绝不自甘沉沦,始终怀揣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深刻阐明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明确提出了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实现“两个百年”的中国梦,提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更高的奋斗目标,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强音。实践证明,梦想是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的动因和动力。改革开放40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追求美好光明未来的共同意愿和思想共识,汇聚起万众同心的磅礴力量,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引擎。正是因为有了伟大梦想精神的支撑和指引,掌握着自己命运的广大中华儿女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勠力同心,团结奋进,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变革精神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运动是绝对的,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事物的上升性运动即发展,是现实世界不断变化的整体方向和主导趋势,是历史前进的逻辑。在这一逻辑中,新事物替代旧事物即变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动因。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干部群众的思想困惑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邓小平同志作出了“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发展是硬道理”“关键是发展经济”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正是以此为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大胆地试、勇敢地改,从最初的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文化,实现了改革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创造了“使不可能成为可能”的人间奇迹。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切体认,也充分体现了积极应变、主动求变、通过破旧立新实现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变革精神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
互利共赢、包容共生的开放精神
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相互融通度不断提升,各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成为新的时代特征,这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世界格局中偏安一隅,既不正确,也不可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必须以开放推动改革,推动发展。40年来,以将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为起点,党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开放理论和开放实践,从最早的4个经济特区逐渐扩展到沿海沿边开放,再延伸到内陆地区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开放”确立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坚持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全面开放、公平开放、共赢开放、包容开放,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形成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实践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互利共赢、包容共生的开放精神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向前、为我国发展开拓广阔空间的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