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
2023-05-25 15:51:49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  编辑:蒋健 来源:光明网   点击: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改革开放大致可以分为“3+1”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是改革开放起步和全面展开的阶段。

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国上下开始拨乱反正的进程。恢复高考,平反冤假错案,开展真理标准讨论,调整经济政策,进而把改革开放的任务提上了日程。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而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

新时期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高层领导的支持下,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5年开始,实行农村经济第二步改革,放松和调整实行了30多年的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

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和有利条件。中共十二大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决定》精神指导下,重点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同时,在计划、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商业、劳动工资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在改革的同时,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从广义上说,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有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对外贸易、创办经济特区等多种。特别是经济特区,成为改革开放的一大特色和排头兵。

第二个阶段,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是改革开放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深入发展的阶段。

这13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1989—1992年,1992—1997年,1997—2002年。但这个历史时期与邓小平时期有一定的交叉。尤其是1989—1992年,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改革开放仍然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1992年的南方谈话,对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起了巨大的作用。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改革开放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线全面和深入展开的。

从1979年开始,邓小平先后6次论述了市场经济问题。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他鲜明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的问题,就此一锤定音。

1992年10月,十四大庄严宣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和框架,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全面推进农村、国有企业、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投资、价格、社会保障、住房、科技、教育等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坚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努力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第三个阶段,从十六大到十八大,是改革开放沿着科学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的阶段。把深化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结合起来,是这一阶段改革开放最大的特点。

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给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这一段的改革开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既适应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的要求深化改革,又通过改革开放保障科学发展、促进和谐。更加注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的改革开放,仍然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主线不断深化。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文件,题目是《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0年后,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一个《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两个《决定》在标题上就差一个词:一个是“建立”,一个是“完善”。一词之差,浓缩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也进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十八大统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