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中原突围胜利的南化塘战斗——南化塘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2023-09-18 10:43:00 作者:肖祥鋆 编辑:蒋健 来源:学习时报 点击:
南化塘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南化塘镇的胡家岩泰山庙山头,为纪念历次在南化塘战斗中牺牲的上万名烈士而建。纪念碑高15米,宽2.75米,全部采用花岗岩和大理石砌成,由碑坛、碑座和碑体三部分组成,徐向前亲笔题书“南化塘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右侧建碑文斋1个,内竖纪念碑1块,宽2.5米,高1.3米,万山红大理石质地,碑上刻有李先念撰写的碑文,全文如下:
位于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南化塘,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是著名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浴血奋战过的地方。
李先念
一九八七年六月廿日
碑文记录了南化塘地区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同时深情缅怀了革命斗争中在南化塘牺牲的无数革命先烈,寄托了无限哀思。
打开了中原突围入陕的通道
南化塘镇位于鄂豫陕三省交界,自古为兵家将帅屯兵图进之咽喉。因其战略地位重要,先后有多支人民军队在此开展武装斗争或创建革命根据地,李先念曾在此指挥了决定中原突围胜利的关键一仗。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大举围攻,全面内战爆发。当晚,中原军区部队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预先批准的战略转移方案,分路实施突围,中原突围正式拉开序幕。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和副司令员王震率领北路突围部队1.5万人越过平汉路后,向陕南急速前进。蒋介石唯恐中原突围部队入陕,立足陕南,策应陕北,连续3次电令胡宗南、刘峙务必于荆紫关以南把李先念部队包围歼灭。7月上旬,北路军经湖北随县天河口等地抢在国民党军队合围之前渡过了唐河、白河,于11日到达河南内乡师岗一线。为迷惑敌军,北路军再分为左右两翼,其中李先念、郑位三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13旅、15旅45团为左路,王震率359旅、干部旅为右路分别向陕南挺进。14日,两路人马连夜全部强渡丹江进入南化塘地区。
北路突围部队从南化塘打开入陕通道。15日,王震部进抵湖北南化塘鲍鱼岭。国民党整编90师53旅、61旅在此堵截。战斗从清晨一直打到深夜,王震率部队从鲍鱼岭侧翼杀开 一条血路,最终进入陕西境内。17日,李先念率部也进至南化塘地区,受到国民党军胡宗南部整编第一师之阻击,被压在玉皇山脚下左侧一条深沟里,前有重兵驻守,后有尾追之敌,李先念亲自指挥,打退了敌军,消灭四五百人,俘获100多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在荆紫关以南地区全歼北路部队的战略企图,打开了北路主力入陕的大门。随后,突围部队一部转入陕北,大部进到陕南和当地游击队巩德芳部会合,开辟了豫鄂陕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对中原突围作了高度评价:“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敌人毫无所得。你们这一行动已调动程潜、刘峙、胡宗南三部力量,给反动派以极大震动与困难,故你们的行动关系全局甚大。”
中原突围中最艰难、最激烈的一场战斗
17日下午3时,血战南化塘的战斗打响。李先念亲自部署,第13旅37团担任主攻任务,全军集中十余挺机枪和仅有的四门迫击炮向玉皇山西南的黄家堡阵地发起猛烈攻击。军区警卫团佯攻据守玉皇山顶的国民党军,阻敌下山,38团、39团、45团自三个方向配合。
战士们虽经长途行军作战,饥饿疲劳,但一接到作战命令,顿时精神抖擞,勇猛如虎。夏世厚团长率37团战士扑向敌人阵地,子弹在空中呼啸,烟尘滚滚,喊杀声、枪炮声、调动部队的军号声,交织在一起,37团的勇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活着的继续冲锋。一营教导员薛国斌腹部中弹,肠子从伤口流出来了,仍然坚持不下火线,躺在地上喊着:“同志们快冲啊!别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二营营长李俊山头部负重伤,仍忍着剧痛,指挥部队向敌人攻击。37团离敌人的主要阵地——玉皇山的山顶只有十几米远时,战士们一齐投出手榴弹,上百颗手榴弹在敌人的阵地上开了花。一阵浓烟腾空而起,战士们在浓烟中冲到敌人阵地,与其展开肉搏,将敌人击退。37团勇士们乘胜追击,俘虏了国民党军100余人,随后部队又坚守阵地16个小时,打退国民党军数次冲锋,掩护首脑机关和大部队突出了重围。
在这场血战中,37团一营教导员薛国斌、二营营长李俊山、39团副团长欧阳藩壮烈牺牲。南化塘战斗是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在战略转移途中进行的一场最艰难、最激烈的战斗,也是关键性的一场战斗。正如李先念在碑文中所指出:“经南化塘激战,中原突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