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
2023-08-31 15:52:09 作者:俞祖华 编辑:蒋健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过数代人不懈努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选择
1921年7月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的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党一经成立就成为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力量,推动了从早期现代化到寻求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全面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形成,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代化迭遭挫折后的势所必至,是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式现代化进行反思后的潮流所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种现代化方案择优比选后的历史选择。
受挫后的觉醒。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针对中华民族遭受的“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历史劫难,各种政治力量接连进行了反帝反封建斗争,仁人志士们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器物、制度、文化层面的变革与现代化,提出“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方案,但这些努力最终都失败了,引领与推进现代中国发展方向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反省后的转折。在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期先进中国人的心目中,西方现代化一度是“提供美好未来希望的蓝本”,但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西方式现代化的严重弊端不断暴露,推动中国社会各界对其进行了深刻反省,整体取向从推崇西方文明转向了非资本主义前途。在1933年《申报月刊》关于中国现代化讨论的26篇文章中,多数选择了社会主义方式或非资本主义路径。我们党顺应历史大势,在“一战”后的现代性反省思潮中推动实现从师法泰西到以俄为师的转变,在经济危机引发现代化问题讨论后力主“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的新民主主义。
比较后的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是在国民党政权主导的官僚资本主义现代化被历史无情淘汰的情况下,在英美派学人期盼的自由资本主义现代化“化成了梦”的背景下,新民主主义现代化道路被历史证明“是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都赞成的,舍此没有第二条路走”(《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79页),是推动中华民族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经道路。
创造现代化发展的政治前提
中国式现代化过渡形态的孕育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与探索避不开一个重要命题:“中国现代化当采取哪一个方式”,是采用资本主义还是采用社会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建党前后就有了明确的选择:必须以社会主义发展实业。李大钊在1921年3月的《社会主义下之实业》一文中指出:“中国实业之振兴,必在社会主义之实行”(《曙光》第2卷第2号)。蔡和森在1922年5月发表的《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一文中指出:“资本主义在中国,无论如何,是不能充分发达而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应“以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发展中国的大生产事业”(《先驱》第7号)。
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方案针对当时知识界所聚焦的工化还是农化、资本主义化还是社会主义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三项选择,作了符合世界现代化潮流、符合中国国情的深刻阐释。
一是“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描绘了“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当时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既包括狭义上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技术层面变革,也包括广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整体变革”。
整体变革层面,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新民主主义纲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造成“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奋斗目标(《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3、709页)。
二是选择社会主义,设计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路线图。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指出:“中国革命有两篇文章,上篇和下篇”,上篇“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下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目前是民族民主革命,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243~244页)。
三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所作《论新阶段》报告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一方面和旧形式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另一方面,也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照搬苏联式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阶段“一般地还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除了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75~679页)。
从某种意义来看,新民主主义现代化之路是中国现代化在“质变”即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前的量变积累、是成长为参天大树之前破土而出的茁壮幼苗。
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