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新中国
2022-01-29 11:18:04  作者:人民网记者  编辑:蒋健 来源:人民网   点击:

       1955年2月至4月,丹麦画家赫尔鲁夫·比茨特鲁普应中苏友好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的邀请,来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进行了一次写生旅行。其间,他先后访问了北京、武汉、广州、杭州、上海、南京、天津、沈阳、抚顺、鞍山等城市,并用自己所熟悉的绘画手法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1958年,比茨特鲁普的这部写生集以《中国之行》为题,在莫斯科出版发行。2002年,《中国之行》在保留原著基本面貌的基础上,经修订整理,以《一个外国人眼中五十年前的中国》为题,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今天这本书已经成为从事中共党史研究和回忆那段珍贵历史的重要资料。  

       事实上,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均有大批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们通过采访、日记及摄影等各种方式,记录了其眼中的中国共产党及红色中国。这样看来,比茨特鲁普仅是其中普通的一员。然而同其他外国来访者以中共领袖为主要描写对象不同,比茨特鲁普将人民大众作为他的言说对象,他最关注的是中国大众生活。或许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比茨特鲁普用他的画笔与话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外国人眼中更为写实、客观的新中国。  人人平等的新中国。外国人记录近代中国的画册并不少,其中一些图片还给世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比如,大汗淋漓的黄包车夫载着大腹便便的资本家在租界里飞驰,裹着三寸金莲的妇女瘫坐在椅子上,农民跪在地上给地主婆捶腿等。外国人用真实影像记录了中国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由过去被压迫被剥削的奴役地位,一跃而为国家的主人。比茨特鲁普注意到:“妇女的地位在新中国有了巨大的改善,她们不再像她们的前辈一样,被迫用长长的带子把脚缠起来,以便把她们圈在家里。她们被解放了,并获得了像男人一样的权利。”他还发现,摆脱了压迫的妇女,在所有方面已经和男子平等,“特别是在劳动中与男子一样同工同酬”。而且新中国还赋予了妇女参政议政的平等权利,“农业合作社中权利最大的除主席之外,就是妇女全权代表”。国家通过立法进一步保障了妇女的婚姻权、生育权等各项权利,加上各单位修建的保育所、幼儿园,她们再也不用担心因生育而被单位辞退了。除此之外,比茨特鲁普还注意到大城市里的绝大多数手拉黄包车,已经被脚蹬三轮车所取代。尽管他在杭州也曾见过黄包车,但拉车人与乘客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过去的苦力,现在成了有自尊感的工会会员”。人人平等是新中国给比茨特鲁普留下的第一印象。  

       人民作主的新中国。在来到中国之前,比茨特鲁普和很多外国人一样,听说过许多统治者任意欺凌老百姓的故事。比如大城市里的公园仅供洋人游览、农民辛勤劳动却无粮可食、沿海渔民终年住在船上等。然而比茨特鲁普在新中国亲眼看到的、亲笔为我们呈现的却是一幅幅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图像。例如,比茨特鲁普专门去了上海的公园。他发现解放前,公园门口处挂着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已经被摘去。公园里随处可见散步的市民们,特别是公园里的长椅,已经成为老人们休闲的重要场所。在广州,旧社会的“河上居民”,现在不仅可以随意踏足土地,而且他们还“有了自己的组织和代表,可以与别人一样享有权利、他们的孩子都上了学”。除此以外,比茨特鲁普还听闻,杭州是中国人眼里的人间天堂,以前“很少的人有机会欣赏这个天堂”,但他亲眼看见“现在杭州成了中国劳动者的天堂”。甚至曾经杭州西湖边富人的别墅,也已经被改造成“工人的休养所”。一向对政治不感兴趣的老百姓,也围在阅报栏边,“大家都想知道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人民自己真正当家作主了!  人民热爱的新中国。当人民普遍获得了平等和当家作主的权利以后,他们就会深深爱上属于自己的国家。这一点在比茨特鲁普的画作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得以展现。比如,人们自然放松的笑容、干净整洁的市容等,但最突出的还要属人们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涨热情。比茨特鲁普恰好赶在“一五”计划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社会主义改造凯歌行进的重要节点,踏上了中国大地。比茨特鲁普发现,无论他来到哪座大城市,都能看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场面。比如他用“像战士打仗一样”,形容正在北京工厂里工作的女工;用“像为备战自行车赛而训练一样”,描绘正在特制自行车机床上加工漆制品的工人;用“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刻画正在合作社里加工象牙艺术品的手艺人。总之,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在用尽全力地建设新中国。人们之所以这般拼命工作,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在为自己,在为国家奋斗,而不是在为某个统治者或统治阶级卖命。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尤其是在重工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为此,比茨特鲁普专门跑去了东北工业基地,参观了沈阳、抚顺及鞍山等工业城市。比茨特鲁普发现,这些城市同刚解放时相比,无论在人口规模,还是在工业建设方面,均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力。像鞍山“解放时只有1.5万居民,现在有7万居民。这里不仅有中国最大的由58个企业组成的工业联合体,而且城市规模扩大了,到1955年建成了114家工厂建筑”。同时,国家整体生产力的提高,还为人民生活的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各工厂周围,新建了大批家属区、食堂、学校、疗养院、图书馆、电影院及剧场。在农村,国家重点兴建的堤坝,大大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民的收入也在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人们无疑会更加热爱这个属于人民的新中国。  

       今天看来,在《一个外国人眼中五十年前的中国》一书中,比茨特鲁普的作图是简单的、语言是质朴的、选景是随意的,但它却成功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真实的人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