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强国
2022-12-15 14:14:14 作者:周天勇 编辑:蒋健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即“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确保这一中心任务的胜利完成,报告进一步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部署,以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抓手。
“两步走”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表述为“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在经济增长层面,如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至少超过2万美元;同时更注重发展质量的多维度目标,如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第二步则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届时最为直观的指标就是人均GDP达到4万美元以上,相对应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2.5万美元以上,国家治理体系、经济体系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现代化水平将与高度发达国家相当。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多层次、高水平和长周期的发展目标,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来应对诸多风险与挑战。当前国内外的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从国际社会来看,经济逆周期、不确定性风险叠加和单边主义势力抬头等情况日益严峻;从国内来看,传统增长红利消弭、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等使得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本身就是曲折的、艰辛的,尤其是国内外经济社会格局的变化也带来了更多的新风险与新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更应当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深化市场化改革
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风险的反复冲击,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遇到了较大的压力,平台经济等新经济模式的规制健全、教育培训和房地产行业的整顿与调控也对市场形成了暂时的影响。党的二十大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再次表明党的一贯立场和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需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并持续鼓励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而此次报告明确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当前,国民经济肌体中仍存在“计划-市场”二元或双轨现象。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正是为了能够优化这种状况,从而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的潜能。
通过资产化改革实现城乡居民的财富积累与转化。当前我们财富积累存在总体水平不高且城乡差异较大的情况。以部分发达国家为例,其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40%,而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仅为8.8%。这充分说明当前我国“收入-财产”转化机制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持续吸引更多的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建厂。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叠加影响下,稳外资仍面临较大挑战,不仅需要做好稳定存量的工作,同时也需要促进外资增量的提升。具体需要从加大投资促进力度、提升外资服务水平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着手。尤其是充分利用外资在强化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创造力与稳定性。
在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扩大国内需求,实现内外循环的有机结合。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价值内核在于实现内外循环的有机结合,在提高国民收入、扩大国内居民消费的同时,也应当保障外循环的良性发展,保持出口在国民经济中的规模和比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形成了极具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大国地位,国内消费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对外贸易的放松,而是通过完成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来稳定获得海外贸易订单,从而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从商品型或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的转型是对外开放高质量转型的重要特征。制度型对外开放具有层次更高、影响更广的特征,既能够在国际不确定性冲击频发的背景下,规避风险、提升开放韧性;同时,也能够使得我国在当前全球贸易规则大重塑的背景下,顺应与引领世界贸易向更高标准发展,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能够享受到经济全球化的红利。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赖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这就意味着国民经济不能仅仅在体量上满足“量”的要求,同时需要满足“质”的要求,这就需要科技、教育和人才的支撑。另外,国家安全的维护也需要科技赋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家安全是科技能力的比拼。因此,我们应当在经济大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科技、开展教育改革、提升劳动者素质,在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撑下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需要科技、教育与人才改革措施的耦合。近年,一些相对发达地区的产业也相应开始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转型的过程,这也造成了制造业劳动力的挤出,在学界被称为技术性失业。根据相关测算,制造业一线工作岗位替代比例或将达到55%。而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发展与劳动力素质提升的不同步。虽然目前平台经济等新经济模式创造了一部分新的就业,承接了部分挤出劳动力,但从长期来看,若不从劳动力素质提升的源头上解决问题,仍然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负面因素。因此,教育体系的完善,尤其是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优化与科技进步的有机耦合对于保障劳动者收入的稳步提升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已有成就的同时,高屋建瓴地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与方向。我们应当从深化市场化改革、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方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多维度地比肩中等发达国家;并在本世纪中叶最终达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