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新青年》怎样传播马克思主义?
2021-08-26 11:09:52 作者:盛玮 编辑:蒋健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点击:
一百多年前,有这样一本杂志,它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发端,它比较早地系统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在它的编辑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组织(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它就是《新青年》。让我们一起走近《新青年》,重温那段激荡人心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百年往事。
《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封面和目录。
上世纪初,辛亥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建立,使人们陷入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中国的出路是什么?中国怎么办?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总结辛亥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积极寻找救国救民良策。1915年9月,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在《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中宣称:“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是也。”当然,陈独秀这里所提到的社会主义,是指圣西门、傅立叶的学说,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1916年9月,自第2卷第1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1月,陈独秀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因此,《新青年》编辑部也随陈独秀从上海迁移到北京,地址就在北池子箭杆胡同9号(即陈独秀的家中)。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参加编辑部工作,并充当主要撰稿人,这样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初期的新文化运动虽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但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土壤和舆论环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在十月革命之前,中国思想界也有人谈论过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过一些介绍,但都不是确切完整的阐释,也没有为人们所重视。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新青年》敏锐地抓住了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机,迅速宣传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1918年11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5号刊登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文章指出十月革命的胜利乃是“劳工主义的战胜”,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同时预言十月革命所掀动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新青年》第6卷第5号、第6号刊登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1919年5月,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认为能决定俄国命运的阶级看来也可以决定中国的命运,马克思主义也可以适用于中国,他们开始抱着极大的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他当值编辑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并集中刊发了8 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同时,他还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第6号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肯定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它的历史论、经济论和政策论,即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新青年》刊发的这篇文章和以往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所作的片断的、不确切的表述不同,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了进一步深入的介绍和阐释。
拼版照片:左图是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的历史照片(上海市档案馆供图);右图是2021年1月18日拍摄的上海南昌路100弄2号。 新华社记者 刘颖/摄。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李大钊等参加了《北京市民宣言》的散发活动。陈独秀在散发传单时,被反动派当场逮捕,《新青年》编辑部也遭到了搜查。1920年2月,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出狱后的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迁移回上海,不久住进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新青年》编辑部也从北京转移到上海的陈独秀住所,重新回到了上海。
《新青年》不仅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1920年5月1日,陈独秀把《新青年》第7卷第6号编成《劳动节纪念号》,篇幅达400页,整整比平时扩大一倍以上。在这本《劳动节纪念号》中,有陈独秀亲自撰写的《劳动者底觉悟》。这篇文章是陈独秀4月2日在出席上海码头工人发起的“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大会时发表的演说。陈独秀在文章中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称赞“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世界上“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新青年》劳动节纪念专刊共发表了28篇文章,其中大部分反映了上海、北京、天津、长沙、芜湖、无锡、南京、唐山等地工人的状况,介绍了各国劳动组织和工人运动的情况。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大大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诞生的进程。经过酝酿和准备,在陈独秀主持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8月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9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将《新青年》改为党的公开理论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新青年》第8卷第1号随之改版,新辟“俄罗斯研究”专栏,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杂志最醒目的是封面中部的地球图案,有两只从东西半球伸出紧紧相握、强劲而有力的手。据茅盾回忆,这一图案寓意是“暗示中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罗斯必须紧紧团结,也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意思”。
2021年1月21日,在上海南昌路100弄2号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列的《新青年》第8卷第1号。 盛玮/摄
这号杂志第1篇文章就是陈独秀的《谈政治》,他在文中明确强调:“若不经过阶级战争,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领权力阶级地位底时代,德谟克拉西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底专有物,也就是资产阶级永远把持政权抵制劳动阶级底利器”,“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
据统计,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新青年》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多达130多篇。《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篇篇文章,就像闪电一样照亮了那个时代,指引革命的知识分子和寻求救国之策的进步人士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入工人群众,参加实际斗争,逐渐锻炼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恽代英写给《新青年》的信颇具代表性:“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就渐渐地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毛泽东同志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说:“我第二次到上海去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邓小平同志回忆说:“最使我受影响的是《新青年》第八九两卷及社会主义讨论集,我做工的环境使我益信陈独秀们所说的话是对的。因此,每每听到人与人相争辩时,我总是站在社会主义这边的。”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拥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器,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取得胜利,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今天,我们重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目的是要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四个自信”,提高全党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认识和解决新发展阶段实践课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