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 | 认准马克思主义的“道”
2021-08-24 10:39:14 作者:李自强 编辑:蒋健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点击:
今年7月,国家图书馆与浙江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共产党宣言》专题展。展览共展出精品文献423种,包括中文文献166种,外文文献257种。其中,展出中文、德文、俄文、英文、法文等55种语言的《共产党宣言》版本达306种,含中文版本78种。图为观众正在参观专题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来说,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由中央党校教授董振华写作的《问道马克思: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为人们澄清思想上的困惑,告诉读者,“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身就具有真理的力量和道义的力量,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突破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束缚,深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处,把其本真的力量充分彰显出来”。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大“道”
“新时代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必答题。
《问道马克思》一书指出:信仰马克思主义,不是信仰某个具体的论断,而是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大“道”。
什么是“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指的是万变不离其宗的“灵魂”,是认知世间万物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是本源性和规律性的思考。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阐明了他的整个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即人类解放。可以说,这是马克思对人生价值追问的深刻回答,也是共产主义者的“初心”。
马克思主义的大“道”就是人类解放。这不仅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种实践运动。马克思不但深刻回答为什么要追求人类解放,还指明如何实现人类解放。《问道马克思》一书指出,任何一个政治理论体系都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个是其价值,这决定着其本质和灵魂;另一个是其逻辑,也就是如何论证和实现自己的价值。“缺乏了价值的逻辑只能是抽象的逻辑推演,离开了逻辑的价值只能是独断论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就是让人民大众摆脱奴役和压迫,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要论证和实现这个价值追求,“就要遵循辩证法的基本逻辑,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价值论统一到人类解放的实践论中”。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万变不离其宗”的大“道”,是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脉”。
通观马克思的著作,里面没有独断论的东西,其结论都是从严密的逻辑中得出来的。以《共产党宣言》为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但并没有对资本主义进行攻击和谩骂,而是运用辩证法的逻辑,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合理性给予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最终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共产党宣言》的每一个结论,都不是强加给人的,这完全是逻辑的力量。
道并行而不相悖,把握住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大“道”的涵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灵魂”。只不过,不同时期的具体理论创造和做法随着时代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正如本书所言,“不能把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个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事情照搬到另一个条件、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如果照搬照抄、不懂变通,难免会在固守和僵化中陷入泥淖。同时,“万变不离其宗”,任何变通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这个大“道”,否则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我们仍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1895年,恩格斯在一封信中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现实所面临的实践状况相结合,依据客观事实活学活用、选择具体的合适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
《问道马克思》一书指出,“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但这一理论超越了具体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它吸收了历史上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揭示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时至今日,马克思提出的许多思想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有着重要影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发展进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弊端,这与马克思的论断惊人吻合,《资本论》一度脱销。10多年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贫富分化加剧、恐怖袭击频发、难民潮喷涌,尤其是美国国内疫情长期得不到控制、社会陷入骚乱,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进行深刻反思,将目光再次投向马克思。正如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卡列尼克斯所言,“马克思是资本主义最大的敌人和批评者,所以当资本主义陷入困境时,人们自然会求助于他”。
如今的世界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一方面,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共享发展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期盼的新潮流;另一方面,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问题越来越需要国际间的共同合作,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因此,世界正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休戚相关的共同体,越来越需要世界各国人民联起手来共同实现发展和应对挑战,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内涵之一”。
中国道路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大“道”
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方,为什么却在中国生根发芽?《问道马克思》一书是这样解读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具有相同的思维逻辑”。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人文传统和精神境界,我们常说的相濡以沫、唇亡齿寒等,生动地指明了“天下人”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密切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是通过历史性的革命性实践,消除人的异化,达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的共产主义。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同的价值。
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辩证逻辑,注重实践理性,强调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而辩证思维和实践性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点,与中国传统逻辑思维方式异曲同工。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伟大奇迹。
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而是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的基本准则、分析方法和行动指南。社会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实践孕育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作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赓续着马克思主义的大“道”,坚守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灵魂,在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的同时,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中国道路为何管用?就是因为它坚守住了马克思主义的大“道”,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使其具备了跨越时空具体性的特点,具有了普适性和共性因素,被赋予了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
毛泽东曾提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对于渴望走近马克思、了解马克思、信仰马克思,立志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人们来说,向马克思“问道”,不只是为了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经典中去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万变不离其宗的大“道”。正如本书所言,只有找到了这个大“道”,才能明白哪些是应该坚守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灵魂,才能够坚守这样的大“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解决现实问题具体的方法和手段,从而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