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21-08-02 10:33:41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

     在1982年9月1日至11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作为大会执行主席致开幕词,他带着家乡方言的声音在中国大地振聋发聩——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开卷篇。“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思想是贯穿《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条主线。

  一、文章的时代背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是邓小平经历“三起三落”,特别是在“邓小平小道”上苦苦思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逐步提出来的。1979 年3 月, 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79 年4 月, 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提出了用3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的过程,是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过程。通过调整,使经济形势迅速地好转,国民经济内部的比例逐渐趋于合理,长期存在的积累过高和农业、轻工业严重滞后的情况有了根本改变。在调整国民经济时,党中央领导人民勇敢地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农村副业和多种经营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试点和探索,国有企业推行费改税、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工资制度、劳动制度等。在这期间,对外开放也已起步,1979 年7 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 个经济特区,采取来料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合作经营以及外商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吸收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开始着手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发展战略。

  制定宏伟发展战略, 必须首先解决根本指导思想。作为伟大战略家和政治家的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在党的十二大上统一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成为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二、文章应着重领会的问题

  1.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世界发展是不平衡的。由于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各民族、各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必然会在循着共同规律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社会主义运动本质上是各自独立的运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也必然是多样性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适合各国情况的统一模式。

  2. 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曾作出过有益的探索。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出发,也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并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但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加之可供借鉴的东西不多,又缺乏经验,在很多方面都搬用了苏联的模式。这些模式不少与中国的实际相脱离,这就使得我们经历了多次曲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3.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出发点,自始至终是围绕着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展开的。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的革命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各国共产党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任何国家的革命道路问题,都要由本国的共产党人自己去思考和解决”。

  4. 邓小平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5.“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一贯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30 多年来, 我们党就是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断探索、总结并且制定出了一整套正确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政策和步骤,形成了一个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体系。

  三、文章的重大意义

  十二大开幕词中“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准确地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本质,成为这一理论的最高范畴。它的提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产生的标志,也是拨乱反正任务的基本结束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始。十二大闭幕后,邓小平就指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

  十二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在农村进一步改革农产品统购制度,放开大部分农产品价格,把农村经济纳入商品经济轨道。随着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适应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新形势,1984 年10 月,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总结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从此,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在推进城乡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又有新的进展。1983 年4 月, 中央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 并于1988 年4 月建立海南省,全省作为经济特区。1984 年4 月,中央又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等14 个沿海城市。1985 年2 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 年4 月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接着又开放内地省会城市和边境城镇。从而使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在邓小平“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是解放思想的起航之路,是强国富民的进取之路,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之路,是创造奇迹的奋进之路。30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重温这一在中国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论断,感受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的无限幸福。

  四、十八大的新表述、新要求和新部署

  自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之后,中国共产党连续6 次党代会的报告标题中,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字样。十三大报告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四大报告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五大报告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报告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七大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八大报告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十八大报告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提出了许多新表述、新要求和新部署。

  新内容。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贡献,是我们党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重要的昭示。

  新内涵。十八大报告第二部分用3000 多字集中鲜明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阐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十八大还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都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时代特色,更富成熟魅力。

  新要求。十八大报告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的表述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新布局。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布局,既体现在“五位一体”的转变上,还体现在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进行了内容上的充实完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表述都是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里。这些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更全面、更科学、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