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21-06-23 15:11:23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人民网 点击:
1956年2月起,毛泽东用一个半月时间听取了中央34个经济部门的工作汇报。关于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由毛泽东概括出来的。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书记参加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关于十大关系的报告。接着,在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的讲话中,他又作了进一步阐述。
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紧紧扭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能为其他各方面改革提供强大推动,影响其他各个方面改革相应推进。“我们要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段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科学总结和概括。在党的思想发展史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正反方面的历史经验,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特别是深刻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
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在形成初期就认为,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有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并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谈到未来共产主义时,马克思曾经预言,社会主义在消灭剥削制度的基础上,必然能够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力以更高的速度向前发展。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曾深刻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强调“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想中,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在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极大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主义成就最重要最主要的标志。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问题上进行了艰辛探索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明确提出,将来“在国内战争完结之后”,应“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在《论联合政府》中,他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在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从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城市的其他工作都要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并为它服务;在建立了人民政权、根本上解决了土地问题的农村,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党的八大对国内形势作了认真分析,作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群众对于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同生产力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的判断,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从1957年夏季开始,由于国内的整风反右斗争和国际上波匈事件的影响,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重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改变了八大决议对主要矛盾的看法。到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导致以后走向“文化大革命”的极端。尽管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讲话和文献中,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也对解放和束缚生产力问题作过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但由于“左”的思想占了上风,导致我国经济发展20年间比较缓慢,人民生活没有多大改善。
邓小平同志科学总结我们党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判断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关注发展生产力问题。1961年1月,他在会见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外宾时就指出,我们还很落后,还有许多工作做得不够好。如何搞社会主义主要看两条,一要群众满意,二要发展生产力。1964年1月,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我们全党要注意,我们制定的方针、政策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衡量我们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我们能不能发展生产力,能不能比较快地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展生产力总是做不完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们党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号召全党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在他的推动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重大决策,实现了我党历史上又一次重大的转折。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各种场合不断阐述这一思想观点。比如,他在回顾历史、谈历史决议起草意见时反复强调,“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在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说,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发展速度应该高于资本主义。“我们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他说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他郑重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对此我们有充分的信心。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经验,坚定地要求“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起,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现在要横下心来,“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和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科学概括,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但确实有不少失误,甚至遭到严重的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中,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一系列精辟论断。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能把贫穷当作社会主义”。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全党同志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要克服平均主义思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这个政策“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是整个社会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同志当时评价说:“这次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在实践不断检验和丰富的基础上,1992年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把社会主义重新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科学概括,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水平。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人事局局长、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