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 干部考核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2021-09-22 10:37:30 作者:周世雄 编辑:蒋健 来源:共产党员网 点击:
1978年隆冬,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厂外白雪皑皑、天寒地冻,厂内人头攒动、热气腾腾。200多名科级干部摩拳擦掌,迎来一场特殊的“考试”。考场上,试卷的内容是他们工作中经常碰到的8项经济技术指标、产品技术参数以及工作职责范围;车间里,一场场热烈的座谈与访问,群众对他们的日常表现进行评议打分——这些都将如实记入干部档案,影响着他们的升降赏罚、进退留转。
第一机床厂推行的这场“考试”,日后将成为我国干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干部考核制度。1979年7月的《组工通讯》评价:“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他们开了个好头。”
干部问题是党的组织建设的核心问题。1978年,随着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百业待兴、人心思治。然而,十年内乱严重冲击了党的组织路线,导致干部管理出现很多问题。“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人负责。”“一项工作布置之后,落实了没有,无人过问,结果好坏,谁也不管。”群众反映,不少部门和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捧铁饭碗、吃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干部的积极性。
面对这些情况,1978年3月,邓小平果断提出,“要实行考核制度。”“所有的企业、学校、研究单位、机关,都要有对工作的评比和考核。”“要根据工作成绩的大小、好坏,有赏有罚,有升有降。”“通过加强责任制,通过赏罚严明,在各条战线上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
1979年6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同年11月,中央组织部出台《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要求在试点的基础上,务求在两三年内把干部考核制度建立起来。
《意见》明确,干部考核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按照各类干部胜任现职所应具备的条件,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对各类干部的考核,各有侧重。党政干部,侧重政治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领导干部着重考核政策思想水平、组织领导能力、熟悉业务程度、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状况和工作的实际成效;技术干部、专业干部,侧重技术、业务水平和成果。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强调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考核结果同干部本人见面,做到赏罚分明,有升有降。
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干部考核制度的推行,干部队伍局面为之一新。第一机床厂的总结报告写道:“经过两次考核,对每个科级干部的长处、短处、特点,是否有真才实学,掌握的比过去要全面多了。”“每次考核,对干部都是一次促进。绝大多数干部都有新的进步,出现了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新气象。”“绝大多数干部感到,要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不学习不行,再不学习就要掉队了。”
建立干部考核制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这项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于提高干部素质,促使干部钻研业务知识,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对于选贤举能,正确识别和使用干部;对于改变干好干坏一个样、赏罚不明,调动干部积极性;对于实行群众监督,防止干部搞特殊化,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纵深推进,干部考核制度走向更加科学完备,“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深入人心,考核制度成为促进干部干事创业的指挥棒,激励着广大干部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践行初心使命、展现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