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水平改革开放上敢为天下先——浦东“引领区”建设述评之一
2021-08-09 10:54:01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新华社   点击:

    7月27日,全国第一个金融数据港开港。此前一个多星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公布。迅速响应“引领区”文件精神,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产业集群谋篇布局,浦东马不停蹄忙碌起来。

  浦东,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历经31年发展始终激流勇进。而今,船至水深处,引领区《意见》又为未来发展竖起了一座灯塔。前路,唯有中流击水,奋楫前行,争做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才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走更高水平开放之路

  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在30多年前于美国、法国、俄罗斯和日本分别建立了区域中心。

  最近两年,当它决定在核工业高度发展的中国建立其全球第五个中心时,位于浦东的世博前滩,成为其综合考察后的选择。该组织认为,这里有国际机构总部设立所需的一切。

  浦东开发开放的31年,亦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31年。浦东早期从一张白纸开始谋划,放眼世界,虚怀若谷,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跃迁。

  2013年第一个自贸试验区设在浦东,又是一个中国开放进程史上颇具深意的动作。彼时,全世界都看着,中国如何去和世界经贸规则接轨。

  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给予准入前国民待遇……浦东对标国际先进规则,持续跟踪外商真实需求,推出一项项创新举措,营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局面。

  短短8年时间,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超过95%与浦东形成贸易往来,超过1.2万家外资企业在区内设立。恰如引领区《意见》对浦东的评价,“浦东开发开放掀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崭新篇章”。

  今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浦东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承担新使命,“试”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高度。

  《意见》指出,接下来浦东的开放不能仅仅停留在要素开放层面,更要向制度开放全面拓展,这其中就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审查制度等关乎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开放。

  浦东实际上已经迈出这一步。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2018年启动运行后,建立了集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缩短从专利申请到授权的周期,降低企业维权成本,探索多元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它是企业“家门口”高效响应的“智囊团”。

  此外,围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浦东还主动打破了限制,优化了规则。围绕国际机构总部设立所需,浦东日前正式发布支持打造“类海外”营商环境的“世博八条”,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看好的前滩地区,成了浦东国际经济组织集聚计划落地的主阵地。

  推进改革系统集成

  以改革推动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过去的浦东用实践论证了这对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从全国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到全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中央不断把重大战略性改革任务交给浦东,由此开创了今天的开放新局面。

  引领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必然也离不开高标准改革。

  “一业一证”,把企业进入一个行业要办理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一改原先“政府侧”的单个事项改革,为“企业侧”的系统集成改革,彻底解决了原先企业进入一个行业“不知道要办什么证”“不清楚如何办”的困扰。

  这项改革首批试点的31个行业,已将25项国家有关部门事项直接委托浦东受理、发证。根据前期调查,浦东87%的企业认为此项改革对营商环境带来“明显改善”。

  此次“引领区”《意见》进一步明确,浦东要“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探索开展综合性改革试点,从事物发展全过程、产业发展全链条、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出发谋划设计改革”。

  换句话说,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就是浦东接下来改革的重点。只有综合经济、社会、体制等各个方面,强调软硬实力并举,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浦东和上海而言,才能真正发挥出打开局面、占据主动、带动全局的战略作用。

  7月28日,浦东公布了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主要思路和举措。其中,站在“企业侧”“群众侧”的角度,针对办成企业开业、项目开工、人才引进、做强产业等“一件事”的政策组合拳,被列入今后的改革重点。

  31年来,浦东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做到了“浦东能突破、上海能推广、全国能借鉴”。今天引领区的建设,上海和浦东还要进一步放大改革综合效应,让自己从中国的“头部地区”,变成全球的“头部地区”。

  法治保障谋定快动

  6月1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审议通过有关议案,决定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浦东改革创新实践需要,制定浦东新区法规。

  这样的政策信号先于“引领区”《意见》释放,强调了法治保障对于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浦东新区法规”这一新名词,也由此成为全社会热议的焦点。

  此次公布的《意见》第26条明确,比照经济特区法规,授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足浦东改革创新实践需要,遵循宪法规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制定法规,可以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作变通规定,在浦东实施。

  外界对此普遍反映:立法授权是浦东下一步发展的底气。过去,浦东的创新经验从点到面的推演之所以还不够充分、高效,一大原因在于法律法规政策上的支撑不足。浦东实施高水平改革开放,就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要拥有与之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

  7月29日,浦东新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加强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法治保障的决定》,规定了参与起草、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机制。由此,浦东新区法规呈现出“可以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作出变通规定”的主要特点,与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浦东经济运行呈现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浦东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7%,继续发挥了全市经济压舱石、稳定器、动力源作用。

  接下来,中央将支持浦东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支持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探索创新监管安排,具备条件的可实行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通关便利化相关政策;在税收安排、跨境专业服务、高端人才引进、金融开放等领域给予支持。

  完善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下,浦东的未来绝不在于打造一个“政策洼地”,而是在风险可控、能放尽放的原则下,享有更大的改革发展自主权,真正成为构筑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强力“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