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市场主体是改革开放的必然历史逻辑
2021-07-08 10:28:09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新华社   点击:

       市场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

  市场主体数量和活跃度创新高

  “作为一家成立8年的小型企业,我们经历了国家‘放管服’改革的过程,并享受到了包括减税降费等在内的各项市场改革红利。”近日,北京一家科技企业负责人张先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家小型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创业者,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切地体会到了国家在培育市场主体、创造良好营商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变化。

  张先生告诉本报记者,他的公司自从2013年成立以来,企业证照办理越来越便利、税收越来越优惠,企业相关的费用也越来越低,营商环境越来越好。

  “比如,在开设新的分公司的时候,现在已经全面进入‘1时代’,就是说‘一个平台,一个环节,一个执照,一表填报,一次领取,一窗受理,一次不用跑,一天全办好’。”张先生说,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象的。

  去年疫情以来,国家及时出台相应的税费减免政策,让企业经营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降低了疫情对企业的冲击。张先生说,“我们是小规模纳税人,原来增值税是3个点,现在只需要1个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欢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我们“放”出了活力,“管”出了公平,“服务”出了成效,“营造”出了国际竞争新优势。

  中国“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成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在权威的世界营商环境排名中,中国是上升速度最快的大型经济体之一,中国也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最佳投资目的地。

  张晓欢对本报记者表示,十八大以来,我国市场主体数量和活跃度创出历史新高。据统计,2013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市场主体超过千万户,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总数由2012年的近5500万户增加到2020年4月份的1.43亿户,增长了近1.6倍,这些市场主体的活跃度大体在70%左右,与同期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可谓一枝独秀。

  “我们的市场主体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张晓欢说,“十三五”时期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达7.6万亿元,也建立了中央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直接让市场主体受益,涵养了税源,扩大了税基,形成了“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政府果断帮助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2020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

  培育市场主体是改革开放的必然历史逻辑

  在“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过程中,中国积累了良好的经验。张晓欢认为,总结原因,一是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二是将优化宏观政策环境与“放管服”改革紧密结合;三是充分发挥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四是坚持以市场主体和群众的实际感受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坚持精准施策,力求工作实效,落脚于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难题。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的根基在于市场主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需要不断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市场主体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需要,培育市场主体是改革开放和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历史必然。

  张晓欢告诉本报记者,近年来,中国着眼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持续深化“放管服”重点改革,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厚植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土壤,各类市场主体在不同领域快速发展,成为促创业、稳就业的“顶梁柱”和“主角”,这是单纯依靠“吃财政饭”所不能解决的。

  从经济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看,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加和个体的发展壮大,会有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目前,在全球前500家独角兽企业中,我国大陆有112家,数量位居全球第二,这是我国未来科技创新和新旧动能转换的中坚力量,会起到较强的引领性和拉动性作用。

  张晓欢表示,从国内外区域发展看,培育市场主体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竞争和对话的需要。那些市场主体活跃的地方就是经济发展较好、民生质量较好的地方。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就容易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就容易和改革开放形成良好的互动,就容易更好地融入区域发展、国际发展,就容易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就容易塑造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并助力开创不同文明对话交流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