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改革开放思想萌芽
2021-06-30 10:48:49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南昌日报 点击:
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劳动,经历了他一生中颇具传奇色彩的“三落三起”中的“第二落”和“第二起”。从一位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到一名受到监督劳动的普通车间工人,地位的反差,环境的艰苦,并没有磨灭邓小平的信念和意志。在江西三年多的下放劳动岁月里,沿着“小平小道”上下班的邓小平,始终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博大胸襟和乐观心态参加劳动和学习,忧虑和思考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通过三年多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邓小平在江西三年多的思考,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的改革开放等新时期路线方针产生了直接影响。
1985年4月15日,新华社报道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会见非洲一位国家副总统时的谈话。邓小平对这位外国客人说:“上一次你是1973年秋来中国的,我那年2月从江西回到北京,‘文化大革命’把许多老干部打倒了,关进了‘牛棚’,我也在江西待了几年。”
在邓小平简短的话语背后,透露着他革命生涯中一段沉重的历史: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劳动,经历了他一生中颇具传奇色彩的“三落三起”中的“第二落”和“第二起”。
1969年10月14日,鉴于中苏两国的紧张局势,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发出紧急疏散的通知,要求在10月20日以前,在京的老同志全部战备疏散。自“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即被打成“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邓小平也在疏散之列,疏散地点是江西。
10月22日,邓小平携同夫人卓琳及继母夏伯根飞抵南昌。26日,他们被安排到南昌市郊新建县(今新建区)望城岗的福州军区南昌步兵学校(现陆军步兵学院)一座单门独院二层小楼(又称“将军楼”)居住。11月9日,邓小平到与“将军楼”隔墙相望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参加劳动。
在共同的劳动工作中,工人们与邓小平夫妇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大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邓小平夫妇每天到工厂劳动,从“将军楼”走到工厂要绕一个大弯,需几十分钟,路上费时又不太安全。为方便邓小平夫妇出入,工人们自发地在对着“将军楼”的院墙上开了一个小门,沿着荒坡和田埂,整修出一条小路。经两位老人日复一日地行走,踩出了一条1.5公里长的坚实小路。后来,人们称之为“小平小道”。
地位的反差,环境的艰苦,并没有磨灭邓小平的信念和意志,邓小平上午到工厂劳动,下午在院内的菜园子里收拾。他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著作,并坚持每天听新闻广播和看报纸,从中了解国内外大事。
在工厂劳动期间与工人们的直接交流中,邓小平真切地了解了基层普通群众的生活状况。刚到工厂不久,车间里新来了一位大学生。有一次,邓小平与他谈心,这位大学生感叹道:“这年头知识没多大用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邓小平。他语重心长地鼓励这位大学生:“知识是一定有用的,迟早能派上用场。”还有一天,与邓小平同车间的一位工人,让小孩去买豆腐。小孩兴冲冲地把豆腐买来了,却不小心把豆腐掉在了地上。看到豆腐摔成稀烂,这位工人心痛不已,把小孩狠狠地打骂了一顿。邓小平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内心极不平静,感慨道:“新中国这么多年了,老百姓还过着这样的日子。难道我们干一辈子的革命,就换来这样的社会主义?”
在江西的一隅,邓小平在读书、劳动、思考中艰难又平静地度日。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机毁人亡。
11月6日,邓小平夫妇参加了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党员干部、职工会议,听取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林彪叛逃事件的文件。在震惊之余,邓小平以政治家特有的敏感,意识到事件的发生,使得国家的历史发展将出现重大转折。经过深思熟虑,11月8日,邓小平提笔直接给毛泽东写信。这是他来到江西后第一次给毛泽东直接写信。他在信中表示坚决拥护中央关于林彪反党集团的决议,汇报了自己在江西的情况,并向中央提出重新工作的请求。
1972年8月3日,邓小平又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再次表达了对粉碎林彪反党集团的拥护,并就毛泽东对他不满的一些问题做了检查。
8月14日,毛泽东就这封信作出批示。周恩来在看到毛泽东批示的当天,即批示汪东兴“立即照办”,并以中央的名义正式通知江西省委,宣布对邓小平立即解除监督劳动,“可以让小平同志搞一些参观、访问和调查研究活动”。
11月后,邓小平获准去井冈山、赣南老区部分县市做调查研究。11月12日至19日,邓小平首先开始了他的井冈山之行,先后参观访问了清江(今樟树市)、吉安、永新、宁冈、井冈山、泰和等县市。
11月12日上午,邓小平途经清江县,参观了江西盐矿和四特酒厂,实地了解了工业生产的真实状况。当得知当年工业产值只有2600多万元时,邓小平很有感触地对当地干部说:“看来,你们县的潜力,还大得很!”
11月17日,邓小平来到泰和县考察农业机械化。他对当地干部说:“农业机械化是个方向,你们还要研究农业机械化。”
12月10日,邓小平在瑞金参观了红都糖厂、瑞金县塑料厂和县工艺美术厂后,与瑞金县负责人谈话时说:“现在比过去好了很多,解放后我们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和西方国家比起来,我们最少落后40年。还需要努力!”
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经过周恩来的努力,终于排除了邓小平复出的重重障碍。1973年1月,邓小平接到中央通知,要他近期返回北京。返京之前,邓小平于2月7日至11日到景德镇参观考察,详细了解了几个陶瓷厂和陶瓷馆的生产情况、工人每月的工资、工人的生活水平等。复出之前的三次外出参观考察,对邓小平来说十分重要。从在中南海被监管到“疏散”至江西劳动,他虽然努力从各个渠道了解社会实际情况,但毕竟是有限的。三次外出参观考察,给他补上了调查研究的“一课”。 通过参观访问 、实地察看, 他更直接地了解了当时国家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实际运行情况,特别是直接了解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和基层社会情况。三次外出的所见所闻,使他三年来的零散思考在此时形成了明确的概念、清晰的判断和思路。
1973年2月19日,邓小平一家离开南昌抵达鹰潭。次日,转乘福州至北京的特快列车,踏上了重返北京的归程,结束了在江西长达三年多的下放劳动生活。
对于在江西的三年多下放劳动岁月中到底思考了什么,邓小平自己没有做过直接回答,但我们依然能在他与工人直接交流和三次外出考察访问留下的一些只言片语中找到一些答案,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技术是很有用的”“没钱能干什么”“和西方国家比起来,我们最少落后40年。还需要努力!”……
2008年12月18日,卓琳在给小平小道陈列馆发来的贺信中指出,在新建县的三年里,邓小平每天参加劳动,看书、看报、听广播,密切关注形势。通过三年的观察,邓小平更加忧思国家的命运前途。通过三年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邓小平在江西三年多的思考,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的改革开放等新时期路线方针产生了直接影响。
邓小平在江西三年多下放劳动岁月中的思考,经过在“小平小道”上的沉淀、升华,成为他改革开放思想的萌芽。也正是这些思想萌芽,对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不久领导1975年全面整顿,以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历史的轨迹正如卓琳在给小平小道陈列馆发来的贺信中写的那样:“小平小道上延伸出去的,则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大事记
1969年10月22日
邓小平携同夫人卓琳及继母夏伯根飞抵南昌。26日,他们被安排到南昌市郊新建县(今新建区)望城岗的福州军区南昌步兵学校(现陆军步兵学院)一座单门独院二层小楼(又称“将军楼”)居住。
1969年11月9日
邓小平到与“将军楼”隔墙相望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参加劳动。
1971年11月8日
邓小平提笔直接给毛泽东写信,他在信中表示坚决拥护中央关于林彪反党集团的决议,汇报了自己在江西的情况,并向中央提出重新工作的请求。
1972年8月3日
邓小平又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再次表达了对粉碎林彪反党集团的拥护。8月14日,毛泽东就这封信作出批示,周恩来在看到毛泽东批示的当天,即批示汪东兴“立即照办”,并以中央的名义正式通知江西省委,宣布对邓小平立即解除监督劳动,邓小平可以做一些调查研究工作。
1972年11月后
邓小平获准去井冈山、赣南老区部分县市做调查研究。
1973年2月20日
邓小平一家踏上了重返北京的归程,结束了在江西长达三年多的下放劳动生活。
群众心声
每个人都是
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从不知科技为何物到处处有科技,从进城看病到在家门口就医,从读不起书到免费上学……改革开放以来,南昌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生活、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湖坊村村民多靠破篾维持生计,每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走的是土路,喝的是稀饭,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一次肉。那时,当地民谣是这样唱的:“湖坊穷又穷,到处是茅棚,田上荡啊荡,一天赚不到一根冰棒”。现如今,湖坊村村民人均收入接近3万元,村民们都住上了楼房,出行走的是柏油马路,看病村里有二次报销,小孩考上大学还有奖学金。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更是改革开放红利的受益者。
(青山湖区湖坊村村民 黄梅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