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
2021-06-30 10:46:09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大论断,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恢宏画卷上标注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崭新时代方位。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两个“划时代”的“三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长河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基本可以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以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个重要论断是党的十四大报告首先提出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沿用了这个重要提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以改革开放为标志,当代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这三个本来并无必然关联的进程有机统一了起来。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早就完成了现代化,但都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并无关系;很多国家都经历过改革或开放的历史,但并没有构成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也不一定和现代化有内在关联;还有一些国家虽然被称为社会主义国家,但并没有实行改革开放,而是固守传统社会主义的僵化体制。只有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率先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高度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令,这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部署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的强国之路,与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论断并规划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整体部署和顶层设计,强调“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所宣示的:“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可以说,两个“三中全会”共同铸就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顺应了人民要发展、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党的十八大后我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来这里,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我们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提升改革开放质量和水平。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不忘改革开放初心,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回望40多年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民之所望,改革所向,“人民”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改革开放的成功,就在于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才能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才能为了人民创造奇迹。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开启的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程,历史地看是有特定的内涵和逻辑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同时,改革和开放需要形成良性互动,这就需要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从历史过程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奏是真理标准大讨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真理标准问题成为一个热点。邓小平在闭幕会上总结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没有思想上的解放,就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后来中国的一切发展与变革都无从谈起。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战略决策,标志着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和正确的干部政策,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从此,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就是要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来助推中国的现代化。首先是对内改革。对此邓小平在1985年曾概括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虽然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显著成果是在经济领域,尤其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改革开放的最伟大创造。但从历史线索上看,“市场经济”概念的提出要远远晚于“民主政治”。在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邓小平就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并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十多年之后的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第一次提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随后,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明确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意义极为重大。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从结果上看,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改革是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改革,就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开启改革开放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正是这场革命的进阶。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同时,我国改革开放所面临的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面向新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向何处去?这是必须研究和回答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第35个年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作出了明确回答,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全面深化改革,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核心问题,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重要抓手,以党自我革命带动伟大的社会革命为内在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总的目标,即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此进一步作出了决定。这一总目标的定位,意味着我国的改革在“往哪儿改”问题上更具有战略性,也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导向。一些人称之为继“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实际上这样的认识高度还不够。这是因为,“四个现代化”说到底都属于“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而这一总目标则是把我国的现代化从“器物”层面提升到“制度”层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量变到质变的大飞跃。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另一大亮点,是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改革开放印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轨迹——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辅助性作用”到“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切体现了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难点在于进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关键在于党和国家自身如何进行改革。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的重要论断,旨在通过科学设置机构、合理配置职能、统筹使用编制、完善体制机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为此,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断提高运用党和国家的制度体系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注入新的动力。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涉及“5+1+1”的广泛领域,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改革,加上党建制度改革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总部署、总动员。

       两个“划时代”的“三中全会”,时隔35年,尽管时代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都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映射出历史发展的真谛和必然逻辑。

       改革不易!展开历史卷轴,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到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史册上诸多变革之举,结局却鲜有善终。而中华大地这场前所未有的新的革命,因何动力不竭、航向不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揭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