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七十年|“常胜将军”战绩丰 革命精神励后人
2020-04-17 10:56:06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   点击:

2004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吴克之故居。记者石中华 摄

        走进海口市演丰镇塘内南村一个平常的农家小院,一间屋子里墙上挂着几幅旧照片,诉说着一段传奇的故事。

        照片主人公吴克之,为海南解放事业作出过卓越贡献,在海南琼崖纵队战斗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因为不断打胜仗,他被称为“常胜将军”。

        4月2日,吴克之二女儿吴晖在父亲的故居给记者讲述了父亲参加革命的感人事迹,他为革命奋斗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让我们内心充满了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云龙改编”一鸣惊人

        吴晖对父亲的革命事迹熟稔于心。1929年,18岁的吴克之从南洋回到琼岛。1931年进入广州燕塘军官学校,开始学习专业军事知识。

 吴克之女儿吴晖与亲人回看父亲照片。记者石中华 摄

        1938年10月,琼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当年12月,琼崖工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吴克之担任独立队第三中队队长。在12月5日的琼崖工农红军游击队的改编暨抗日誓师大会上,即“云龙改编”,国民党守备军司令王毅等国民党驻琼军政要员进行检阅。

        检阅部队由吴克之统一指挥,部队按正规教范整编和训练。看到指挥规范, 队列整齐、动作熟练,王毅问身边的人:“刚才指挥队伍的人是谁?”有人答:“吴克之,燕塘军校毕业的。”王毅对这位训练有素、高水平的指挥官,十分赞赏。

        拔掉抗日根据地毒牙

        吴晖说,父亲最得意的是“美德战斗”。1941年7月,为拔除日军建立在文昌美德村的据点,清除其对琼文抗日根据地造成的威胁,吴克之作为总指挥,带领第一、二支队,采取伏击打援战术,歼灭深入根据地的美德村日军据点。

        在美德村据点,日军驻有一个分队,配有重机枪、轻机枪和其他武器装备。美德、潭牛、大致坡3个点的日军,占领据点,分别相距七八公里,形成犄角,并且每天都在美潭、美大公路上来往。7月7日清晨6点多,日军30多人乘一辆军用汽车从潭牛前往美德村据点,中途发现情况有异,怀疑设伏,便下车沿路旁树林小心搜查前进。到了设伏的第二支队后,立即发起攻击,第二支队仓促应战,打乱了吴克之原先制定的作战计划。但他临危不乱,立即改变原来的计划应战,指挥部队狠狠还击,将据点的日军全歼。“美德之战”是海南抗战史上一次重大的胜利,共歼敌官兵30余人,美德据点敌人慑于被歼灭而撤走。

        “常胜将军”打仗有一手

        吴晖称,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父亲在战斗中不断成熟,凭借不断打胜仗的经历,被称“常胜将军”,并于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故居悬挂的吴克之与冯白驹将军合影。记者石中华 摄

        吴克之指挥战斗,无论大小仗,战前必先去现场调查,看地形,汇集分析各方情报,把一切部署都计划安排周到,从不放过细节。哪里有高坡、深沟,有几条路,都要看得仔仔细细、清清楚楚,例如敌人从哪里来进攻,部队应该如何防御、如何撤退,要做到心中有数。无论战斗多么激烈,吴克之都站在高处用望远镜观察敌情变化。打仗时,常有10多名士兵跟在身边,随时传达战斗命令。

        烧毁原址上重建故居

        记者眼前的吴克之故居是一栋稀疏平常的房子,青瓦黄墙。

        故居初建于20世纪20年代,1939年被日寇烧毁。2004年,海口市民政部门拨款6万元,用于修建吴克之故居。当时在1939年烧毁祖屋的地基上,进行了重建。

迟浩田题写的“常胜将军”。记者石中华 摄

        故居内堂上悬挂着吴克之一家人的合照、他本人的半身照、他与冯白驹的合照、“常胜将军”四个大字的照片,相框内“吴克之将军之生平”记载了其为革命事业作出的贡献。

        吴晖说,平时常有群众前来故居参观,接受红色文化熏陶,重温红色记忆。

        吴晖透露,父亲故居重建后曾悬挂了“吴克之故居”牌匾,但现在已遗失,同时遗失的还有上世纪60年代海南军区赠送的一块“攻必克之”的牌匾,以及父亲前任妻子黄梅香牺牲后获颁的《光荣烈属》牌匾。

        吴晖希望,父亲的故居能让后人铭记历史,汲取革命前辈精神力量,弘扬革命传统,积极投身美好新海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