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冷暖 望云舒卷
2019-12-02 09:07:50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 点击:
1974年2月6日,一位老人在他生命的倒数第二天,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人生最后一篇日记:“局报晴转多云,最低-7℃,最高-1℃,东风1~2级。”除了当天天气,日记再无其他内容。这位老人,名叫竺可桢。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从1936年元旦到临终前一天,一直坚持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当时当地的天气与物候现象。其子回忆:“父亲在世时,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问天冷暖。乘飞机出差或旅行,会记下看到什么样的云。”此外,早在1922年,竺可桢就开始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在82岁高龄发表上万字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为后人研究气候提供了宝贵资料。
从古至今,气候,始终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碳排放量的增大,气候变化,成为世界热点话题。不久前,“气候紧急状态”一词当选《牛津词典》2019年度词汇;而就在今天,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也在西班牙拉开帷幕,旨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人类共同的挑战。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之一,中国对气候治理给予高度重视,不仅将其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部署,更把它作为国际义务积极推进,推动和引导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11月27日,国新办举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的数据显示,中国始终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承诺,推动国内经济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2018年,全国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约4%,超过年度预期目标0.1个百分点,比2005年累计降低45.8%,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提前两年完成了2020年碳排放下降的目标。
在全球变暖的严峻形势下,低碳转型、节能减排已成为气候治理的必然方式。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展现了自己大国担当。11月26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了最新报告《大气中国2019: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338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延续了过去5年的改善势头,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78%升至79.3%,193个城市的优良天数比例大于80%。
2019年,中国在气候治理上迈出了不止一步:成功举办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大力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务实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认真履行世界环境公约……除了加强本国气候治理,中国还对其他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应对能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给予了帮助:宣布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承诺协助太平洋岛国降低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等等。“中国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上非常认真。”对中国的行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给出高度评价。
“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中国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对气候变化进行了深入观察与思考。而在今天,当代中国人也一样在思考、在行动,以“中国智慧”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沈何夕)